独家|小夫妻为躲裁员紧急备孕 仍丢金融业饭碗

  • 搜狐新闻
  • 2024-11-09 19:57:19
【独家|小夫妻为躲裁员紧急备孕 仍丢金融业饭碗】“曾经的我们,为了升职加薪,怕怀孕生子影响职业发展,不敢生。现在的我们,为了保住工作,在考虑战略性怀孕”。这是写在社交网络的一则发言,应对职场危机的备孕行为,如今被称为战略性怀孕。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性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辞退、除名、解除劳动合同。裁员、内卷等大环境压力下,一些职场女性试图在生育与职场之间,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地带。

在一位资深HR的观察中,所谓「战略性怀孕」一直都有,近两年开始变多。搜索某女性用户为主的社交平台,两万五千多条笔记是关于“战略性怀孕后是否会被裁”。有人贴出“实操指南”,分享自己从怀孕到休产假期间,平安躲过三波大厂裁员,部门从十几个人到只剩自己。

“已婚未育比已婚已育更难找到工作;孕期和产后一年内不能被裁,两年内被裁赔2N,可以再苟两年;哺乳期过后被裁也比已婚未育容易找工作。”这类评论获得主流认同。也有抱怨的声音,部门8个人,3个人怀孕,孕假都集中在同一个月开始休,“活儿干不过来”。梳理这些帖子不难发现,提前感知到公司经营状况下滑,想以已婚已育身份获得新的工作机会的,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用魔法打败魔法”。

去年九月中旬,杜月和丈夫刚结婚两个月,就收到裁员通知。还好有相熟的领导提前通报,小夫妻商量抓紧怀孕,尽可能跟HR拖时间。她在审计事务所工作,社保基数高,生育津贴按照一个月平均工资两万多算,6个月产假能拿到15万左右。杜月当时29岁,比起年龄焦虑,少拿15万让她更焦虑。按照商量好的谈判思路,她一直拖着不签解聘书,要求转岗。丈夫比她小三岁,并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想出去旅行的计划还没实现。但裁员来得突然,两人没来得及细想以后带娃的事,请人还是让家长帮忙,都没琢磨。“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们这么想。接下来的蜜月、婚礼都在焦虑的备孕中度过,和HR的谈判筹码也随着时间拖延一再降低,十月赔偿N+1,十一月底离职无赔偿。

这家金融公司受央企爆雷牵连,合作伙伴解约,业务量锐减。和大部分降本增效的公司一样,开始严查考勤,尤其考核“人员时间利用率”——在没有项目的空闲期,鼓励员工休假。在她的职级档位,休一周无薪假相当于损失6000块。杜月被裁后,公司直接把一些员工的假期余额放到休假系统,“强制把年假给你安排上”。杜月的备孕计划没能成功,但拖延出来的时间,还是让她找到了一份基金公司的工作。

“每个季度部门裁员10%。”今年三月,一家互联网公司的HR赵倩收到指令。信号在去年底就开始释放,最明显的是全员公积金标准从12%下调至5%,赵倩回忆。她原本负责招聘,后来开始帮忙做离职谈话。大逻辑是先裁校招生,司龄短,工作经验也没那么丰富,赵倩介绍,然后是绩效不太好、工作不饱和的。

赵倩还没有和孕妇谈过离职。在她的印象中,生育通常是个隐秘话题,招聘时,公司和求职者会相互过招,是不能明说的,面试时,会通过询问“未来人生规划”、“家人是否支持”等问题隐晦套出生育信息。裁员时如果遇到孕妇,赵倩说,通常会延长合同到哺乳期结束。

不过在公司大批裁员的时候,即使处于孕期、哺乳期“三期”,也未见得能安全避险。互联网上,孕期被裁的诉讼求助并不鲜见。去年上海一家保险公司裁员40%,一位哺乳期内的女职员也在其中。

从事十多年人力资源战略咨询的康娜印象中,前些年,领导一般不愿意开除孕妇,显得自己小气,也不好笼络人心。但近两三年,尤其是去年开始,一些大厂裁员已经不考虑孕妇了,该裁还是裁。公司也变得不太在意员工仲裁了,康娜介绍,仲裁时间长,员工就算赢了也顶多拿到2N,“经济下行期,劳资关系会非常差,企业觉得员工吸血,员工觉得企业扒皮。”

一位互联网大厂HRBP在网上发帖,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采取战略性怀孕,换来的只是短暂的职业安全感。那些产假归来的女员工,“大概率会长期绩效垫底、无晋升加薪和奖金减半”,她在发帖中列举。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网页链接
独家|小夫妻为躲裁员紧急备孕 仍丢金融业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