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IAF)自1958年起装备霍...
- 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
- 2025-04-21 09:54:07
印度空军(IAF)自1958年起装备霍克·西德利公司的“蚊蚋”轻型喷气式战斗机,并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授权生产了200余架。该机型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中表现卓越,既能执行低空制空任务,又可承担近距对地攻击使命,且造价与运维成本低廉。但其系统可靠性差(尤以操控系统为甚),维护难度较大。印度空军遂于1972年提出改进型“蚊蚋”的研发需求,最初定位为截击机,后修订方案追加了次级对地攻击功能。新机型被命名为“Ajeet”(梵语意为“无敌”或“不可征服”)。HAL Ajeet(“无敌”)战斗机作为HAL Tejas的直系前身,是基于英国“蚊蚋”战机深度改进的印度本土版本轻型战斗机。相较于原版“蚊蚋”,改进型进行了重大升级:
• 改良液压与控制系统(原机型故障高发区)
• 换装马丁·贝克GF4型弹射座椅
• 航电系统升级优化
• 加装全动式尾翼操纵面
• 起落架结构优化
• 增加机内燃油容量,采用“湿翼”设计以释放原“蚊蚋”机翼下挂载武器的挂架
• 增设两处翼下外挂点(由5个增至7个)
“无敌”采用革命性的全动式水平尾翼布局增强攻角性能,配合马丁·贝克GF4零-零弹射座椅,将可控攻角范围扩展至28度。其改进型液压系统工作压力达到210kg/cm²,配合升级的Ferranti ISIS D-50火控雷达与新型航电架构,使武器系统效能提升37%。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IAF作战司令部直接指导下完成的这些改进,使该机事故率较原型下降65%。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将生产线最后两架“蚊蚋”改装为“Ajeet”原型机,首架于1975年3月6日首飞,第二架于同年11月5日跟进。试飞取得成功后,首批量产型于1976年9月30日升空。外观上“Ajeet”与“蚊蚋”极为相似,仅新增的两处外挂点成为最显著识别特征。HAL Ajeet因改动幅度超出“蚊蚋”授权生产范围,最终被重新设计为全新机型,该机可挂载1,000公斤作战载荷执行训练任务。
该机型1977年列装,印度空军第2中队是唯一列装“无敌”的部队,该中队部署在安巴拉基地期间,多次在喜马拉雅山系海拔5,500米以上的空域成功完成战术巡逻任务,至1991年退役期间未曾参与实战。该中队还配备独特的双座教练机型:HAL曾基于“Ajeet”启动教练机研发项目,1982年首架原型机实现首飞,但同年因坠机事故损毁。后续于1983年完成第二、第三架原型机试飞。由于政府支持乏力且临近机型淘汰期,该项目未能投产,最终仅存的两架教练机被移交至第2中队。
尽管搭载英国布里斯托·西德利Orpheus 701-01发动机(最大推力20kN)的非加力动力系统,HAL Ajeet通过气动优化仍能在携带2×454公斤炸弹+2×副油箱的典型挂载下,实现0.92马赫的巡航速度。其配备的ADEN MK4机炮改进供弹系统,将卡弹故障率从原型机的1/200发降低至1/1,500发。飞机在携带两枚250公斤炸弹时作战半径为110英里,携带副油箱时转场航程可达1087英里。
尽管IAF钟爱“蚊蚋”在低空对抗F-86“佩刀”时的格斗优势,但其2门30mmADEN机炮的卡弹问题始终困扰飞行员。HAL Ajeet通过换装2门ADEN MK4彻底解决了这一缺陷。这款凝聚1965/71战争经验的战机,在IAF高层亲自督导下,将安全性、可靠性置于首位,实现了老飞行员们对“完美蚊蚋”的终极幻想。这款凝聚1965/1971年实战经验的本土改进型战机,标志着印度航空工业首次实现战斗机核心系统的自主化(国产化率达58%)。其设计理念直接影响了后续LCA项目的总体方案制定,特别是在人机工程和后勤维护方面的创新,至今仍是印度空军装备发展的重要参考基准。
这些照片的摄影师依然是Peter Steinemann,老先生的印度行为其高光时刻,为印度空军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照片。
• 改良液压与控制系统(原机型故障高发区)
• 换装马丁·贝克GF4型弹射座椅
• 航电系统升级优化
• 加装全动式尾翼操纵面
• 起落架结构优化
• 增加机内燃油容量,采用“湿翼”设计以释放原“蚊蚋”机翼下挂载武器的挂架
• 增设两处翼下外挂点(由5个增至7个)
“无敌”采用革命性的全动式水平尾翼布局增强攻角性能,配合马丁·贝克GF4零-零弹射座椅,将可控攻角范围扩展至28度。其改进型液压系统工作压力达到210kg/cm²,配合升级的Ferranti ISIS D-50火控雷达与新型航电架构,使武器系统效能提升37%。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IAF作战司令部直接指导下完成的这些改进,使该机事故率较原型下降65%。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将生产线最后两架“蚊蚋”改装为“Ajeet”原型机,首架于1975年3月6日首飞,第二架于同年11月5日跟进。试飞取得成功后,首批量产型于1976年9月30日升空。外观上“Ajeet”与“蚊蚋”极为相似,仅新增的两处外挂点成为最显著识别特征。HAL Ajeet因改动幅度超出“蚊蚋”授权生产范围,最终被重新设计为全新机型,该机可挂载1,000公斤作战载荷执行训练任务。
该机型1977年列装,印度空军第2中队是唯一列装“无敌”的部队,该中队部署在安巴拉基地期间,多次在喜马拉雅山系海拔5,500米以上的空域成功完成战术巡逻任务,至1991年退役期间未曾参与实战。该中队还配备独特的双座教练机型:HAL曾基于“Ajeet”启动教练机研发项目,1982年首架原型机实现首飞,但同年因坠机事故损毁。后续于1983年完成第二、第三架原型机试飞。由于政府支持乏力且临近机型淘汰期,该项目未能投产,最终仅存的两架教练机被移交至第2中队。
尽管搭载英国布里斯托·西德利Orpheus 701-01发动机(最大推力20kN)的非加力动力系统,HAL Ajeet通过气动优化仍能在携带2×454公斤炸弹+2×副油箱的典型挂载下,实现0.92马赫的巡航速度。其配备的ADEN MK4机炮改进供弹系统,将卡弹故障率从原型机的1/200发降低至1/1,500发。飞机在携带两枚250公斤炸弹时作战半径为110英里,携带副油箱时转场航程可达1087英里。
尽管IAF钟爱“蚊蚋”在低空对抗F-86“佩刀”时的格斗优势,但其2门30mmADEN机炮的卡弹问题始终困扰飞行员。HAL Ajeet通过换装2门ADEN MK4彻底解决了这一缺陷。这款凝聚1965/71战争经验的战机,在IAF高层亲自督导下,将安全性、可靠性置于首位,实现了老飞行员们对“完美蚊蚋”的终极幻想。这款凝聚1965/1971年实战经验的本土改进型战机,标志着印度航空工业首次实现战斗机核心系统的自主化(国产化率达58%)。其设计理念直接影响了后续LCA项目的总体方案制定,特别是在人机工程和后勤维护方面的创新,至今仍是印度空军装备发展的重要参考基准。
这些照片的摄影师依然是Peter Steinemann,老先生的印度行为其高光时刻,为印度空军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