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年,大太监刘瑾被凌迟处死...

  • 文史知识园地
  • 2025-04-24 11:07:02
1510年,大太监刘瑾被凌迟处死,皇帝下旨要求割肉3357刀。刽子手为了完成旨意,给刘瑾灌入让他保持清醒的药物,以至于行刑过程中刘瑾不会疼晕过去,刘瑾才能感受每一刀的疼痛。行刑过程持续3天,刘瑾最后被割得只剩一副骨架。
刘瑾这号人物,生在明朝成化年间,原先连“刘”这个姓都不是他自己的。据史料推测,他早年出身低微,具体家世已经查不下了,但能确定的是,他靠着攀附宫里的大佬,改了姓,冒了名,才挤进了宫廷的大门。刚开始,他在教坊司混日子,管管宫里的乐舞表演。那时候的他,脑子活络,手脚麻利,慢慢混出了点名堂,上头的人开始赏识他。到了孝宗当皇帝那会儿,刘瑾被挑去东宫伺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朱厚照。这段时间,他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攒了不少人脉,为以后飞黄腾达埋下了种子。
朱厚照16岁登基,成了武宗,正德元年,刘瑾的机会来了。这位皇帝年纪小,爱玩爱闹,根本不管朝政,刘瑾瞅准了空子。他拉上马永成、高凤、张永几个宦官,组了个“八虎”小团体,合伙把年轻的皇帝哄得团团转。趁着朱厚照忙着玩乐,刘瑾开始收拾对手。他先是设计搞掉了正直的大臣刘健和谢迁,又干掉了司礼太监王岳,自己顺势爬上了司礼太监的位子。到了正德三年,他更狠,直接当上了秉笔太监,朝廷的奏章都得他批了红才能到皇帝手里。这还不算完,他还搞了个“内行厂”,比东西厂还牛,专门盯着百官,谁敢反对他,直接铲除。那时候,外头都偷偷叫他“刘皇帝”,可见他权势多大。
刘瑾掌权后,手可没闲着。他靠着职权大收贿赂,进出宫廷的官员没一个敢不送礼。据说,他家里的金银珠宝堆得跟小山似的,玉器、古玩更是数不过来,生活奢靡得让人咋舌。光是这点,就够让朝廷上下看他不顺眼了。他还不光是贪钱,为了应付自己挥霍带来的窟窿,他还搞了些所谓的“经济改革”。比如派人查各地税赋,清点屯田,甚至取消了食盐税,调整盐引流通,想缓解民生问题。这些政策听起来不错,实际干得乱七八糟,仓库倒是多了点存粮,可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反而更尖锐了。
刘瑾这人,贪是真贪,狠也是真狠。他在位那几年,朝堂被他搅得乌烟瘴气,底下的人敢怒不敢言。内行厂的爪牙遍布各地,官员稍有不服,就可能被抓起来整治。他的权势和财富,都是踩着别人的血汗堆起来的,可这种日子,注定长不了。
刘瑾的倒台,起于正德五年的一场叛乱。安化王朱寘鐇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矛头直指刘瑾。这事儿让朝廷震动,武宗派杨一清和张永去平叛。张永本来是“八虎”之一,可他早就看刘瑾不爽,借着这机会向皇帝告了刘瑾一状,说他谋反。皇帝本来就对刘瑾的嚣张有点腻了,这下正好给了理由。刘瑾被抓,抄家时翻出了不少违禁品,比如象征皇权的玉带,直接坐实了他的罪名。
抄家那场面,真是开了眼。金银珠宝、稀罕玩意儿塞满了库房,抄家的官员都看傻了。这些东西,哪来的?还不是刘瑾这些年贪来的。这还不算,他掌权时搞的内行厂,把朝堂弄得人人自危,连皇帝的权威都被他架空了。这回,他算是彻底栽了。
正德五年冬,北京大雪封城,刘瑾的死刑定在了菜市口。皇帝朱厚照下了狠令:凌迟处死,割3357刀,每刀都要让他清醒着受着,不能让他疼晕过去。行刑那天,刘瑾被绑得结结实实,跪在雪地里,刽子手拿着短刀,一刀一刀割下去。为了执行皇帝的旨意,太医在一旁待命,给他灌一种特制的药,苦得要命,但能让他保持清醒。
第一天,刘瑾的胸口和四肢就被割得血肉模糊,每刀下去,鲜血直流,可他还得硬挺着。第二天,他已经没力气喊了,只能低声哼哼,太医接着灌药,确保他熬得住。到了第三天,他的身子基本被割得只剩骨头了,最后一刀落下,这场酷刑才算完事儿。三天,3357刀,刘瑾从权势巅峰摔成了雪地里的一堆白骨。这刑罚,不光是惩罚,更是对他嚣张一生的清算。
刘瑾一死,朝野震动,可事情远没完。他倒台后,内行厂被废了,但宦官干政的毛病没改,反而后来更严重。他活着时搞的那些田赋清查、盐政调整,本来是想填国库的窟窿,可因为他自己的私心和腐败,根本没啥大用,反倒让百姓更苦,社会矛盾更深。他的死,震慑了些贪官,可明朝的中后期,政治还是越来越乱。
刘瑾这人,野心大得没边,最后把自己玩完了。他的结局,既是他个人的报应,也照出了明朝政治的烂摊子。宦官专权这事儿,从他这儿开了个坏头,后来的魏忠贤之流不过是接着他的路子往下走罢了。
说到底,刘瑾不是什么好鸟。他靠着溜须拍马爬上去,又用狠手段压人,贪钱贪权,最后落得个惨死下场。他在位时,朝廷被他搞得一团糟,百姓日子不好过,皇帝也成了摆设。他的死,算是给了那时候的贪官一个警告,可惜没挡住明朝往下坡路滑。历史上,他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提起明代宦官专权,准绕不过他这号人物。
1510年,大太监刘瑾被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