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捷日登陆场:从挫折中诞生的传奇

  • 俄乌网
  • 2025-04-19 22:50:55
胜利日80周年 【柳捷日登陆场:从挫折中诞生的传奇】

关于布克林登陆场的失利与重大伤亡是为柳捷日攻势佯攻的巧妙战术这一说法,不知为何广为流传。但事实上,柳捷日成为主攻方向仅仅是因为原定主攻受挫——该地首批登陆部队甚至比其它区域晚了四天(1943年9月26日)。

战略误判:布克林的致命诱惑
西南方面军当时正追击曼施坦因的第6集团军,该部自9月16日起向梅利托波尔-第聂伯河防线撤退。基辅、卡涅夫和切尔卡西三处渡口作为德军五大主要通道之三,自然成为苏军重点追击目标。但截断德军撤退路线、阻止其转移渡河物资的计划最终落空——德军后卫部队按计划完成了阻滞任务后有序撤离,而苏军指挥部却将此误判为战机。

"战线形势突然变得对我们有利,"时任第40集团军司令的莫斯卡连科在回忆录中记载,"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随即下令要求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与第1近卫骑兵军务必在9月24日前抵达科瓦林-戈罗季谢区域,准备强渡第聂伯河。"与此同时,瓦图京的第38集团军与中央方面军的第60集团军也在基辅以北完成集结。

曼施坦因的精准预判
这一德军元帅在《失去的胜利》中写道:"苏军约12个步兵师、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正向切尔卡瑟至日什切夫之间的第聂伯河段推进,其后还跟着3个军的坦克集团军。而基辅以北河段仅发现敌军3个步兵军和1个机械化军。"他特别指出:"显然,苏军主攻方向选在第聂伯河突出部(即布克林弯曲部)。不过他们很可能从战线中央调兵增援基辅两侧。"

颇具讽刺的是,曼施坦因认为苏军若在9月中旬直扑第聂伯河而非追击撤退德军,本可彻底打乱德军计划。但历史没有如果——9月22日的最后期限已至。

血色渡河:仓促的强攻
在缺乏足够舟桥装备的情况下(现有渡河器材优先配属给雷巴尔科的坦克部队),步兵只能依靠简易工具实施强渡。9月22日夜,第237、第42近卫、第161和第337步兵师的先遣分队率先渡河建立小型登陆场。同日,第51近卫坦克旅的自动步枪连与恰帕耶夫游击队夺取了后来成为血腥战场的格里戈罗夫卡村。第60集团军第332步兵师也在普里皮亚季河对岸登陆。

士兵们被最高统帅部的特别命令激励着:首批渡河者将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布克林的炼狱
接下来的战况众所周知:苏军先是暴露在居高临下的右岸德军火力下,继而在沟壑纵横、密布地雷的布克林地区陷入苦战。德军将坦克部队作为机动预备队使用得炉火纯青,而苏军9月25日夜间的空降行动更遭惨败——部队被分割歼灭或完全失去机动能力。

北线登陆场的战斗同样胶着。第60集团军虽在柳捷日以北夺取卡扎罗维奇、亚斯诺戈罗德卡和格列博夫卡等小型登陆场,第38集团军也推进至维什戈罗德以南,但至11月初仅推进数公里。

战壕里的十九岁
亲历者、基辅理工学院教授(当时是巴赫马奇地区应征的农村青年)弗拉基米尔·希尔切夫斯基这样描述"火焰登陆场"的战斗:
"德军反突击与我们漫长枯燥的堑壕对峙交替进行——不能露头、不能活动、无法更衣...环顾阵地,只有稀稀落落的散兵坑,连成体系的战壕都没有。战壕里尽是我这样的'半兵半民'。"
"我这个乡下小子当时哪知道什么侦察手段、参谋决策,更不知道雷巴尔科的坦克大军正秘密从布克林调往柳捷日。那时只觉得祖国存亡就系于我们这些战壕里的可怜虫身上。"

转机:被忽视的北线
德军航拍照片显示,柳捷日以北的防御工事远逊于布克林——曼施坦因的第四装甲集团军要防守从基辅到普里皮亚季河的广阔区域。与之对峙的苏军新兵许多来自苏梅和切尔尼戈夫地区,不少人甚至没有制式军装(搜索队在亚斯诺戈罗德卡发现的遗体穿着便装大衣,磨损皮靴,却装满子弹的背包旁放着崭新的搪瓷杯)。

秋雨使战壕变成泥潭,伤员只能在夜间后送——白天渡口会遭到精准炮击。10月24日,斯大林签署命令:
1. 将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调往基辅以北,与第1近卫骑兵军协同作战;
2. 抽调预备队2个师及左翼3-4个师加强主攻;
3. 集中北部各登陆场兵力,布克林仅作牵制。

这道命令后来催生了"布克林战斗纯属佯攻"的传说。11月1日总攻前一周,瓦图京完成了数十万兵力从布克林向柳捷日的隐秘调动。当经验丰富的莫斯卡连科从第40集团军转调第38集团军时,德军已无招架之力——其南翼正遭受草原方面军的猛攻。

从这些曾鏖战月余的弹丸之地,最终迸发出解放基辅并向西挺进的钢铁洪流。
柳捷日登陆场:从挫折中诞生的传奇柳捷日登陆场:从挫折中诞生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