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毛泽东背着铺盖卷走进湖南...

  • 宋墨鸢
  • 2025-04-18 07:48:21
1912年,毛泽东背着铺盖卷走进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的大门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身穿粗布衣、脚踏草鞋的青年,日后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命运。

而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校长符定一,第一眼就盯上了他,一场颠覆命运的较量,就从一张试卷开始了。

毛泽东报考时,学校出了一个命题作文:《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这是道棘手题目,学生们大多写得空洞无味。

可毛泽东的文章不一样,他一开头就写,“民国刚立,天下未安,若光讲空话,不如讲点实在的。”

接着他笔锋一转,拿出一套既讲教育也讲实业的路子,从洋务运动谈到日本明治维新,一气呵成,逻辑紧密。

符定一看完,一句话没说,提笔在卷子上写了两个字:奇才。

考试结束后,毛泽东排在第一,符定一心里犯嘀咕:真有这么厉害?是不是抄的?他决定当面考一考。

找来毛泽东,亲自出题:“论救国之道”,限定两小时交卷,毛泽东坐下就写,没磨蹭,也不打草稿。

写完交上来,整整一千多字,谈民生、讲制度、比中外,最后一句写道:“今之青年,不负此时,乃国家之幸也。”

符定一看得合不拢嘴,当场把自己珍藏的《御批通鉴辑览》递过去,说:“以后你有什么书想看,到我办公室来拿。”

从那天起,符定一就不把毛泽东当普通学生看待,毛泽东喜欢泡图书馆,但馆规严,不外借。

符定一破例给他开了权限,想借什么都行,连校长办公室的私人藏书也随便翻。

毛泽东挤在灯下啃《昭明文选》《资治通鉴》,写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

两人也时常私下聊天下大势,符定一语重心长地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书是为了救人。”毛泽东点头,那时他才十八岁。

符定一不光给书,还管吃,毛泽东喜欢吃辣,学校伙食清淡,他就亲自做几道湖南菜,有时还送到宿舍里。

毛泽东不好意思,符定一摆手:“这年头,要吃饱肚子的人才能救国。”

到1915年,毛泽东想去北京闯一闯,去干啥?图书馆干事,一月八块钱的活儿。

家里拿不出路费,还是符定一给他凑了十块大洋,每月还从家里给他寄五块钱。

毛泽东到了北京,冷得够呛,饭也吃不饱,信里常说:“校长送来的辣椒酱,救了我一条命。”

时间一晃到了1925年,毛泽东已经是湖南工人运动的头面人物,赵恒惕下令通缉,说他是煽动分子,要抓他问罪。

毛泽东住处被查,局势危急,是符定一托人向省政府说情,拖延抓捕,还让人连夜送他出城。

出门前,毛泽东问:“校长,您为我做这么多,不怕受牵连?”符定一拍拍他的肩:“你以后要做的事,比我这条命更重要。”

到了解放战争末期,北平城里风声鹤唳,傅作义还没投降,毛泽东从西柏坡传话,问老朋友怎么看。

符定一当时人在长沙,托人带话给毛泽东:“武攻天津,文取北平。文化之都,不可血染。”

不久后,天津被解放,傅作义见大势已去,带兵和平进驻中共军队,北平保住了,毛泽东在中南海看地图,沉默了好一会,说:“还是符先生稳。”

建国后,中央成立文史馆,找谁来主持?毛泽东亲点符定一。

他说:“这个人,是我们中国教育界最讲骨气的。”那年,符定一已经年过七十。

有人劝他休息,他却白天整理古籍,晚上编文献资料,一干就是好几年。

直到1958年,符定一病重,毛泽东派人送来药品,请医生看病,还亲写挽联:“先生之逝,教育界失栋梁。”他的葬礼规格极高,安葬在八宝山,和那些中共元老埋在一起。

在毛泽东一生中,他很少公开说谁对自己影响最大,但符定一的名字,他提过不止一次。

一次在接见湖南老乡时,毛泽东笑着说:“我小时候读书,胡子拉碴,满嘴土话,是符校长不嫌弃我,还教我怎么想问题。”

还有一次,他对身边人讲:“若当年符先生没撑我,我恐怕早在湖南被赵恒惕抓走了。”

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写书,说毛泽东受杨昌济、柳潜影响更深。

毛泽东倒不反对,说:“他们也好,不过我最早的启蒙,还是符校长。”这话说得不多,但够分量。

符定一一辈子没进过中共组织,没拿过官职俸禄,可就是他,把一根火柴递给了那个点燃整个时代的人。
1912年,毛泽东背着铺盖卷走进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