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杜聿明由于肾功能极度衰竭...
- 文史知识园地
- 2025-04-15 21:39:35
1981年,杜聿明由于肾功能极度衰竭,趁着自己神志还算清醒,再三叮嘱妻子曹秀清:“我死以后,你哪里也不要去,不要去美国,更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当杜聿明病逝后,曹秀清遵照丈夫的遗嘱,继续在国内定居。
1981年杜聿明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窗外四月的槐花香。这个七十七岁的老人已经三天没下床了,手臂上插着的输液管随着呼吸轻微晃动。
床头柜摆着台湾儿女寄来的全家福,照片边角已经起了毛边。主治医生早上查房时说的话还在耳边打转:"肾功能衰竭到这种程度,现在全靠机器维持着。"
曹秀清端着搪瓷缸子给他喂水,看见丈夫的手指在床单上划拉。这个动作她太熟悉了——当年在徐州指挥所,杜聿明思考作战方案时就会这样无意识地画地图。
现在他画的是台湾海峡吗?曹秀清鼻子发酸,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暴雨夜,国民党宪兵砸门催他们上飞机去台湾的情景。
1904年冬天,陕西米脂县杜家大院添了个哭声嘹亮的男婴。父亲杜良奎是前清举人,书房里摆着《孙子兵法》和《海国图志》。小聿明六岁就能把《满江红》背得抑扬顿挫,私塾先生捋着胡子说:"这孩子眼里有火,将来不是大忠就是大奸。"
1924年开春,二十岁的杜聿明把《新青年》杂志塞进行李卷。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像块烧红的铁,烫得他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趁着月色翻出祖宅围墙时,他听见父亲在书房咳嗽,那声音像老旧的纺车吱呀作响。三个月后,这个陕北后生在广州码头扛着铺盖卷,跟着戴白手套的教官走进了黄埔军校大门。
1939年昆仑关的硝烟把杜聿明的军装熏成了灰黄色。
望远镜里,日军第五师团的膏药旗在残破的碉堡上飘摇。这个号称"钢军"的部队三天前还在叫嚣要踏平广西,现在被第五军的坦克堵在山坳里。"给老子轰!"杜聿明摔了电报机,震得指挥部房梁掉土——老蒋又来电催问战况了。
十八昼夜的血战过后,日军少将中村正雄的佩刀成了他的战利品,刀柄上还沾着凝结的血块。
野人山的蚂蟥像黑雨点般往人身上扑。1942年的缅甸丛林里,杜聿明拄着树枝走在队伍最前头,身后是饿得眼睛发绿的士兵。
英国佬撤得比兔子还快,美国人给的罐头早吃光了。有天夜里哨兵听见杜军长在哭,凑近了才听清是在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等走出这片吃人的林子,五万人只剩下四千,个个瘦得肋骨能当搓衣板。
淮海战役的雪下得邪乎,陈官庄的地堡里哈气成霜。收音机里新华社天天喊话劝降,杜聿明把止痛片嚼得嘎嘣响。
胃出血弄得他军装前襟都是褐色的血痂,勤务兵偷偷跟人说:"杜长官吐的血够写三封遗书了。"被俘那天下着冻雨,他想捡石头砸脑袋,却被个小战士拦腰抱住。那孩子河南口音,说:"首长,俺娘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功德林的缝纫机踏板生了锈,杜聿明带着老花镜穿针线。当上缝纫组长后,他给每个战犯量尺寸都特别仔细——宋希濂的将军肚得放宽两寸,王耀武的罗圈腿要改裤型。
有回周总理托人捎来龙井茶,他捧着茶叶罐发愣,想起在重庆时老蒋赏的雪茄,烟灰缸都是镀金的。
1961年人民大会堂的灯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杜聿明摸着政协委员的出席证,绸缎面滑溜溜的。写回忆录时,淮海战役那段他改了七稿,钢笔尖把稿纸戳出好多窟窿。
秘书劝他别太较真,他瞪着眼说:"当年一个错误决定害死多少弟兄,现在写错个字都对不起他们。"
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时,杜聿明正在给外孙织毛衣。他对着电报看了足足十分钟,突然抓起毛笔写贺电。砚台打翻了,墨汁在宣纸上晕出台湾的形状。曹秀清要擦,他拦着说:"别动,这像咱们老家地图。"
最后那个春天,杜聿明把台湾儿女的照片摆在病房窗台上。每天太阳升起时,照片会被镀层金边。他叮嘱曹秀清别去台湾:"老蒋的承诺就像重庆的雾,看着实在,抓手里就没了。"临终前夜,他忽然清醒要纸笔,抖着手画了幅中国地图,在台湾位置点了十七个墨点。
追悼会那天来了五百多人,邓小平送的挽联上写着"功勋垂青史,肝胆照后人"。
曹秀清摸着骨灰盒上的五角星,想起丈夫最后说的话:"把我的军功章熔了,打成犁头..."
1981年杜聿明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窗外四月的槐花香。这个七十七岁的老人已经三天没下床了,手臂上插着的输液管随着呼吸轻微晃动。
床头柜摆着台湾儿女寄来的全家福,照片边角已经起了毛边。主治医生早上查房时说的话还在耳边打转:"肾功能衰竭到这种程度,现在全靠机器维持着。"
曹秀清端着搪瓷缸子给他喂水,看见丈夫的手指在床单上划拉。这个动作她太熟悉了——当年在徐州指挥所,杜聿明思考作战方案时就会这样无意识地画地图。
现在他画的是台湾海峡吗?曹秀清鼻子发酸,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暴雨夜,国民党宪兵砸门催他们上飞机去台湾的情景。
1904年冬天,陕西米脂县杜家大院添了个哭声嘹亮的男婴。父亲杜良奎是前清举人,书房里摆着《孙子兵法》和《海国图志》。小聿明六岁就能把《满江红》背得抑扬顿挫,私塾先生捋着胡子说:"这孩子眼里有火,将来不是大忠就是大奸。"
1924年开春,二十岁的杜聿明把《新青年》杂志塞进行李卷。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像块烧红的铁,烫得他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趁着月色翻出祖宅围墙时,他听见父亲在书房咳嗽,那声音像老旧的纺车吱呀作响。三个月后,这个陕北后生在广州码头扛着铺盖卷,跟着戴白手套的教官走进了黄埔军校大门。
1939年昆仑关的硝烟把杜聿明的军装熏成了灰黄色。
望远镜里,日军第五师团的膏药旗在残破的碉堡上飘摇。这个号称"钢军"的部队三天前还在叫嚣要踏平广西,现在被第五军的坦克堵在山坳里。"给老子轰!"杜聿明摔了电报机,震得指挥部房梁掉土——老蒋又来电催问战况了。
十八昼夜的血战过后,日军少将中村正雄的佩刀成了他的战利品,刀柄上还沾着凝结的血块。
野人山的蚂蟥像黑雨点般往人身上扑。1942年的缅甸丛林里,杜聿明拄着树枝走在队伍最前头,身后是饿得眼睛发绿的士兵。
英国佬撤得比兔子还快,美国人给的罐头早吃光了。有天夜里哨兵听见杜军长在哭,凑近了才听清是在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等走出这片吃人的林子,五万人只剩下四千,个个瘦得肋骨能当搓衣板。
淮海战役的雪下得邪乎,陈官庄的地堡里哈气成霜。收音机里新华社天天喊话劝降,杜聿明把止痛片嚼得嘎嘣响。
胃出血弄得他军装前襟都是褐色的血痂,勤务兵偷偷跟人说:"杜长官吐的血够写三封遗书了。"被俘那天下着冻雨,他想捡石头砸脑袋,却被个小战士拦腰抱住。那孩子河南口音,说:"首长,俺娘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功德林的缝纫机踏板生了锈,杜聿明带着老花镜穿针线。当上缝纫组长后,他给每个战犯量尺寸都特别仔细——宋希濂的将军肚得放宽两寸,王耀武的罗圈腿要改裤型。
有回周总理托人捎来龙井茶,他捧着茶叶罐发愣,想起在重庆时老蒋赏的雪茄,烟灰缸都是镀金的。
1961年人民大会堂的灯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杜聿明摸着政协委员的出席证,绸缎面滑溜溜的。写回忆录时,淮海战役那段他改了七稿,钢笔尖把稿纸戳出好多窟窿。
秘书劝他别太较真,他瞪着眼说:"当年一个错误决定害死多少弟兄,现在写错个字都对不起他们。"
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时,杜聿明正在给外孙织毛衣。他对着电报看了足足十分钟,突然抓起毛笔写贺电。砚台打翻了,墨汁在宣纸上晕出台湾的形状。曹秀清要擦,他拦着说:"别动,这像咱们老家地图。"
最后那个春天,杜聿明把台湾儿女的照片摆在病房窗台上。每天太阳升起时,照片会被镀层金边。他叮嘱曹秀清别去台湾:"老蒋的承诺就像重庆的雾,看着实在,抓手里就没了。"临终前夜,他忽然清醒要纸笔,抖着手画了幅中国地图,在台湾位置点了十七个墨点。
追悼会那天来了五百多人,邓小平送的挽联上写着"功勋垂青史,肝胆照后人"。
曹秀清摸着骨灰盒上的五角星,想起丈夫最后说的话:"把我的军功章熔了,打成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