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董袭#历史知识##文物##历史人物#...
- 龚剑--真是不可不戒
- 2025-04-05 14:51:48
东吴名将董袭
历史知识文物历史人物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起兵征讨黄祖。
黄祖出动两艘“猛冲”守沔口,沔口即今湖北汉口,《通鉴注》今汉阳郡,即夏口也。“蒙冲”这类战船是汉代大型战船,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蒙冲为:“外狭而长曰冲,以冲突敌船。”(图1)
黄祖用“栟闾大绁”捆上大石碇,将猛冲固定在江面,“栟闾”就是棕榈树做的粗绳索(图2),“蒙冲”上有黄祖军千人,(我觉得这个基本不太可能,18世纪时期的风帆战列舰能够做到接近60米船长,500载员,东吴造船水平高,但是我觉得没那么高,有时候看史料,经常要辩证的看。)总之,按照史料表述,黄祖是用两艘巨船横在夏口江面之上,而且船上装有大弩。
黄祖除了水面有大舰,岸边筑却月城,配合“蒙冲”封锁江面,东吴军在攻击却月城就会受到岸基火力和舰船火力的双重打击,理论上黄祖的防守是较为充分的。
东吴军在攻击却月城过程中受阻,东吴军改变进攻模式,决定先拔出江上封锁,先攻击“蒙冲”。
东吴军进攻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悍将,一个是凌统,一个是董袭,这两员大将召集敢死队,“各将敢死百人”,进攻“蒙冲”,每个人都是“人被两铠”,东吴时期的铠甲的形制,现在看应该和东汉时期基本相同,士卒多是背心式样的短身甲(图3),将领大概率穿带批膊或者筒袖的铠甲(图4),人被双铠,是史书经常出现的词汇,但是,我认为这个“双铠”这个点是值得探讨的,一般单独一套汉代铁冑和铠甲重量在20-25公斤左右,西安北郊出土的完整甲胄残存重量16公斤,一般人穿这个重量的铠甲就较为艰难了,如果是“被双铠”,几乎没法移动了,更大的可能性,是身穿普通的厚战袍后再套铁铠甲。
凌统、董袭率领百人敢死队猛冲黄祖大舰,黄祖军“飞矢雨下”,除了大弩,一般弓矢对铠甲是没什么大的伤害,所以东吴军冲上了“蒙冲”,东吴军这群死士是真猛,穿20公斤的铁铠,带环首大刀,还要爬上对方的大船,这个对体能和战斗意志是极大的考验,东吴环首刀是已知汉环首中较长的,湖北鄂州博物馆藏三国汉环首铁刀长147.3厘米(图5)。
董袭用长刀把“蒙冲”的大船缆斩断,并且斩断了两根,“蒙冲”失去锚点,开始打横漂流,东吴军遂攻击却月城,黄祖看“蒙冲”被攻破,遂弃城。
权举觞属袭曰:"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
历史知识文物历史人物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起兵征讨黄祖。
黄祖出动两艘“猛冲”守沔口,沔口即今湖北汉口,《通鉴注》今汉阳郡,即夏口也。“蒙冲”这类战船是汉代大型战船,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蒙冲为:“外狭而长曰冲,以冲突敌船。”(图1)
黄祖用“栟闾大绁”捆上大石碇,将猛冲固定在江面,“栟闾”就是棕榈树做的粗绳索(图2),“蒙冲”上有黄祖军千人,(我觉得这个基本不太可能,18世纪时期的风帆战列舰能够做到接近60米船长,500载员,东吴造船水平高,但是我觉得没那么高,有时候看史料,经常要辩证的看。)总之,按照史料表述,黄祖是用两艘巨船横在夏口江面之上,而且船上装有大弩。
黄祖除了水面有大舰,岸边筑却月城,配合“蒙冲”封锁江面,东吴军在攻击却月城就会受到岸基火力和舰船火力的双重打击,理论上黄祖的防守是较为充分的。
东吴军在攻击却月城过程中受阻,东吴军改变进攻模式,决定先拔出江上封锁,先攻击“蒙冲”。
东吴军进攻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悍将,一个是凌统,一个是董袭,这两员大将召集敢死队,“各将敢死百人”,进攻“蒙冲”,每个人都是“人被两铠”,东吴时期的铠甲的形制,现在看应该和东汉时期基本相同,士卒多是背心式样的短身甲(图3),将领大概率穿带批膊或者筒袖的铠甲(图4),人被双铠,是史书经常出现的词汇,但是,我认为这个“双铠”这个点是值得探讨的,一般单独一套汉代铁冑和铠甲重量在20-25公斤左右,西安北郊出土的完整甲胄残存重量16公斤,一般人穿这个重量的铠甲就较为艰难了,如果是“被双铠”,几乎没法移动了,更大的可能性,是身穿普通的厚战袍后再套铁铠甲。
凌统、董袭率领百人敢死队猛冲黄祖大舰,黄祖军“飞矢雨下”,除了大弩,一般弓矢对铠甲是没什么大的伤害,所以东吴军冲上了“蒙冲”,东吴军这群死士是真猛,穿20公斤的铁铠,带环首大刀,还要爬上对方的大船,这个对体能和战斗意志是极大的考验,东吴环首刀是已知汉环首中较长的,湖北鄂州博物馆藏三国汉环首铁刀长147.3厘米(图5)。
董袭用长刀把“蒙冲”的大船缆斩断,并且斩断了两根,“蒙冲”失去锚点,开始打横漂流,东吴军遂攻击却月城,黄祖看“蒙冲”被攻破,遂弃城。
权举觞属袭曰:"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