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
- 雍州节度使
- 2025-02-28 22:08:43
雍州史话 李白《蜀道难》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地区,其本土文化在先秦时期与中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即使到了封建王朝时期,也是最容易形成独立割据的地区,如新莽时期的成家、三国时期的蜀汉、十六国时期的成汉、谯蜀、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元末的明夏、明末的大西。就算是到了20世纪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川渝一带称帝者也是最多的,如“中原皇清国”张清安、“大有王朝”曾应龙。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历史记载模糊不清,巴蜀地区在公元前 316 年被秦国征服之前的文化面貌长期以来不甚为人所知,但传说中的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似乎又说明这一地区存在较为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与相对发达的文明程度。
巴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先秦遗址为成都平原东北部的三星堆遗址,其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存在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城墙、祭祀坑等遗迹,出土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金面具、金面罩、金杖、象牙、青铜跪坐人像,说明三星堆古城是一座商代中晚期具备都邑性质、以发达青铜文明为特征的古城。
而在成为成都平原中心都邑之前,三星堆遗址还经历了一段普通城邑的阶段,因此学界将三星堆文化遗存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早期的三星堆一期文化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其文化面貌与相当于商时期的三星堆二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但又存在较明显的文化传承。
可惜的是,由于三星堆二期文化过于发达,导致其下覆压的一期文化遗迹破坏较严重,直至1995年起,成都平原陆续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和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和高山古城、眉山登云古城共9座史前城址,规模为10万至276万平方米,年代从约4500年前至3700年前,学界将其命名为“宝墩文化”。
三星堆一期正属这一时期,文化面貌也与同时期其他遗址相似,也就是说,三星堆一期文化正是宝墩文化,三星堆二期文化(即三星堆文化)是由宝墩文化发展而来。
另外,温江鱼凫古城还找到了宝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演进的直接线索。鱼凫古城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第一、二期遗存为典型的宝墩文化,第三期遗存延续了宝墩文化器物特征,同时又出现了与三星堆文化相似的小平底罐、高柄豆等器物,应为宝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演变过渡期。
而三星堆古城的城墙堆筑技术、大型房屋建造技术、木骨泥墙式房屋建造技术,均有极大的可能性传承自较早的宝墩文化,其高等级建筑朝向与宝墩古城和郫县古城的“大房子”朝向一致,出土器物以平底器、圈足器为组合的特点也与宝墩文化高度吻合。
而在三星堆文化之后,成都平原继之而起的古蜀文明是金沙文化,年代约3200年前至2600年前,其与三星堆文化在很多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就梳理出了一条考古视野下较为清晰的古蜀文明发展脉络,即新石器晚期至夏时期的宝墩文化—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西周时期的金沙文化。
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金沙遗址
即使到了封建王朝时期,也是最容易形成独立割据的地区,如新莽时期的成家、三国时期的蜀汉、十六国时期的成汉、谯蜀、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元末的明夏、明末的大西。就算是到了20世纪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川渝一带称帝者也是最多的,如“中原皇清国”张清安、“大有王朝”曾应龙。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历史记载模糊不清,巴蜀地区在公元前 316 年被秦国征服之前的文化面貌长期以来不甚为人所知,但传说中的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似乎又说明这一地区存在较为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与相对发达的文明程度。
巴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先秦遗址为成都平原东北部的三星堆遗址,其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存在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城墙、祭祀坑等遗迹,出土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金面具、金面罩、金杖、象牙、青铜跪坐人像,说明三星堆古城是一座商代中晚期具备都邑性质、以发达青铜文明为特征的古城。
而在成为成都平原中心都邑之前,三星堆遗址还经历了一段普通城邑的阶段,因此学界将三星堆文化遗存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早期的三星堆一期文化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其文化面貌与相当于商时期的三星堆二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但又存在较明显的文化传承。
可惜的是,由于三星堆二期文化过于发达,导致其下覆压的一期文化遗迹破坏较严重,直至1995年起,成都平原陆续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和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和高山古城、眉山登云古城共9座史前城址,规模为10万至276万平方米,年代从约4500年前至3700年前,学界将其命名为“宝墩文化”。
三星堆一期正属这一时期,文化面貌也与同时期其他遗址相似,也就是说,三星堆一期文化正是宝墩文化,三星堆二期文化(即三星堆文化)是由宝墩文化发展而来。
另外,温江鱼凫古城还找到了宝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演进的直接线索。鱼凫古城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第一、二期遗存为典型的宝墩文化,第三期遗存延续了宝墩文化器物特征,同时又出现了与三星堆文化相似的小平底罐、高柄豆等器物,应为宝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演变过渡期。
而三星堆古城的城墙堆筑技术、大型房屋建造技术、木骨泥墙式房屋建造技术,均有极大的可能性传承自较早的宝墩文化,其高等级建筑朝向与宝墩古城和郫县古城的“大房子”朝向一致,出土器物以平底器、圈足器为组合的特点也与宝墩文化高度吻合。
而在三星堆文化之后,成都平原继之而起的古蜀文明是金沙文化,年代约3200年前至2600年前,其与三星堆文化在很多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就梳理出了一条考古视野下较为清晰的古蜀文明发展脉络,即新石器晚期至夏时期的宝墩文化—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西周时期的金沙文化。
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金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