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崔紫剑
- 2025-02-18 13:29:22
水,关乎农业兴衰、航运畅通、城市安全,历代政权都将水的治理与利用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务。
水利机构是古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水政系统是在中央机构内设置的专门管理水利的部门和官员;地方专事水利的机构,通常由地方长官或其副职主管。
舜任命禹为司空,主管治水工作,首开水利管制制度先河。西周时,“司空”一职,专门负责水利、土木营建。
战国时期,水利官职逐渐组织化。地方水利通常由地方官负责,比如秦国李冰任职蜀郡太守,兼任地方水利官,主持修筑了都江堰。三国曹魏时,中央行政机构下设水曹,置水部郎,水曹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央水利机构。
很多朝代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汉武帝时期制定《水令》《均水约束》等水法,其中《水令》规定了水资源使用的次序,为载入史册的中国第一部水利法规。
唐代的《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法典。法典首次以国家法规的形式明确郑白渠的水资源分配。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揭开了中华民族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篇章。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在顺应自然、利用地形、选址布局、就地选材、低影响开发、结构设计、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成熟的经验智慧。
据统计,春秋至明清,我国共建有7520余项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涵盖灌溉、漕运、水害防治等各领域,包括大运河、都江堰、坎儿井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宏伟的魄力和伟大的智慧,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几千年的治水理水用水历程中,中华民族最大的智慧就是顺应自然,创造了诸多“人-水-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工程。
目前,我国有400多项古代灌溉工程(系统)仍在发挥效益,其中30余项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工程经历千年岁月,仍继续蓄洪防旱、润泽大地,成为自然与工程相融合的典范。道中华中国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水利机构是古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水政系统是在中央机构内设置的专门管理水利的部门和官员;地方专事水利的机构,通常由地方长官或其副职主管。
舜任命禹为司空,主管治水工作,首开水利管制制度先河。西周时,“司空”一职,专门负责水利、土木营建。
战国时期,水利官职逐渐组织化。地方水利通常由地方官负责,比如秦国李冰任职蜀郡太守,兼任地方水利官,主持修筑了都江堰。三国曹魏时,中央行政机构下设水曹,置水部郎,水曹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央水利机构。
很多朝代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汉武帝时期制定《水令》《均水约束》等水法,其中《水令》规定了水资源使用的次序,为载入史册的中国第一部水利法规。
唐代的《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法典。法典首次以国家法规的形式明确郑白渠的水资源分配。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揭开了中华民族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篇章。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在顺应自然、利用地形、选址布局、就地选材、低影响开发、结构设计、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成熟的经验智慧。
据统计,春秋至明清,我国共建有7520余项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涵盖灌溉、漕运、水害防治等各领域,包括大运河、都江堰、坎儿井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宏伟的魄力和伟大的智慧,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几千年的治水理水用水历程中,中华民族最大的智慧就是顺应自然,创造了诸多“人-水-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工程。
目前,我国有400多项古代灌溉工程(系统)仍在发挥效益,其中30余项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工程经历千年岁月,仍继续蓄洪防旱、润泽大地,成为自然与工程相融合的典范。道中华中国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