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家和煤炉封火推上有人回忆唐山地震...
- 苦丁山
- 2025-02-14 22:37:35
不当家和煤炉封火
推上有人回忆唐山地震,说那时候大家用蜂窝煤炉,夜里不熄火,房子倒塌之后继发火灾,增加了死亡人数。
有人对此追着质疑:“7月晚上不熄炉子?合理吗?那时候煤多贵啊。”
从质疑来看,应该是年轻人,尤其是早上不需要给家人做早饭的年轻人。
那时候没有煤气灶,乡下可能烧柴,城里不能那样,第一,城里房屋逼仄,没地方堆放这么多柴,第二,也因为逼仄,烧柴产生的大量黑烟很难散去。当然城里也没地方砍柴,但就算柴禾来源没问题,实际使用也很不方便。所以当时城里标准灶具是煤炉。
煤比柴经烧,但也比柴难以引燃。生柴火,用几片碎木条,或是稻草做引子,再把中等的和粗的柴禾依次架上去,三五分钟就可以让柴灶进入工作状态。煤炉也需要先用报纸(城里没稻草)和碎木条引火,再放几根手指粗细的木条维持火势,然后把煤(蜂窝煤或是煤球)放进炉里,接下来还要蹲在炉子前面,拿个蒲扇不停扇风,不然那煤烧不起来。这个过程,熟练选手也得十几分钟,不这么伶俐的得要半个小时,有时候一次不成功,引火材料熄灭了,还得把煤弄出来,一切重来一遍。
若是住平房,家里有老人,而且是能早早起床的老人,或许可以每天早上生火,据说当年上海里弄就是每天早上浓烟滚滚,因为很多人在重新给炉子生火。但那些一早就得赶时间做早饭的职工,是耗不起这个时间的。
所以那时城里大多数人家,就算是盛夏,夜里炉子也不会熄火,而是睡觉前换上一块新煤,上面盖一块铁皮,下面关上炉门(进风口),这样能让里面的煤保持闷烧,却不会有明火。第二天一早打开炉门,掀开上面的铁皮,三五分钟就有火焰,可以做早饭了。
不热吗?
热,但在那个年代,能活着就不错,热不热真不是紧要问题。
所以,唐山那个晚上,真的有很多家庭,夜里炉子不熄火的。
(图片来源见水印)
推上有人回忆唐山地震,说那时候大家用蜂窝煤炉,夜里不熄火,房子倒塌之后继发火灾,增加了死亡人数。
有人对此追着质疑:“7月晚上不熄炉子?合理吗?那时候煤多贵啊。”
从质疑来看,应该是年轻人,尤其是早上不需要给家人做早饭的年轻人。
那时候没有煤气灶,乡下可能烧柴,城里不能那样,第一,城里房屋逼仄,没地方堆放这么多柴,第二,也因为逼仄,烧柴产生的大量黑烟很难散去。当然城里也没地方砍柴,但就算柴禾来源没问题,实际使用也很不方便。所以当时城里标准灶具是煤炉。
煤比柴经烧,但也比柴难以引燃。生柴火,用几片碎木条,或是稻草做引子,再把中等的和粗的柴禾依次架上去,三五分钟就可以让柴灶进入工作状态。煤炉也需要先用报纸(城里没稻草)和碎木条引火,再放几根手指粗细的木条维持火势,然后把煤(蜂窝煤或是煤球)放进炉里,接下来还要蹲在炉子前面,拿个蒲扇不停扇风,不然那煤烧不起来。这个过程,熟练选手也得十几分钟,不这么伶俐的得要半个小时,有时候一次不成功,引火材料熄灭了,还得把煤弄出来,一切重来一遍。
若是住平房,家里有老人,而且是能早早起床的老人,或许可以每天早上生火,据说当年上海里弄就是每天早上浓烟滚滚,因为很多人在重新给炉子生火。但那些一早就得赶时间做早饭的职工,是耗不起这个时间的。
所以那时城里大多数人家,就算是盛夏,夜里炉子也不会熄火,而是睡觉前换上一块新煤,上面盖一块铁皮,下面关上炉门(进风口),这样能让里面的煤保持闷烧,却不会有明火。第二天一早打开炉门,掀开上面的铁皮,三五分钟就有火焰,可以做早饭了。
不热吗?
热,但在那个年代,能活着就不错,热不热真不是紧要问题。
所以,唐山那个晚上,真的有很多家庭,夜里炉子不熄火的。
(图片来源见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