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细化一下王培铸丁忧故事的出现和...
- 齐秋
- 2025-02-09 12:43:02
再细化一下王培铸丁忧故事的出现和传播
刚才转的那个常年丁忧的清朝王培铸故事,出自《清稗类钞》:
王培铸终身素服
三年之丧,人子为父母持之,或父已前卒而祖父母亡,为长孙者亦持丧三年,为承重服,皆谓之曰丁忧。常服色黑或白,以布不以帛。乾隆末叶,山阴有申韩家王培铸者,年二十一即幕于外,至四十五岁而返,凡官幕之与相识者,绝未见其身有衣帛之一日也。盖培铸逾冠即丧母郑氏,期年,父穑文续娶寿氏,方二年而寿卒,卒未半载,父又续娶孙氏,一年半又卒,是培铸已持丧九年矣。
方孙氏之丧及禫,而穑文卒,服除,则又丧其兼祧母温氏。温卒将二年,而兼祧父酉俊续娶木氏,未一年木卒,甫释服,而酉俊忽以疫卒。于是培铸又持丧十二年。
时祖母杜氏犹在堂,痛其两房子媳之相继物化,仅有一孙培铸而又频年远游不得见也,日夕哀伤,遂致疾,距酉俊之殁方三年而亦卒。培铸至是,盖服三年之丧二十有四年,而亦老矣,以积棺未葬,遂辞馆归。
或曰:“培铸亦尝数持三年之丧,特未必绵绵延延缟素相续,至二十四年之久耳。其殆天性俭约,饰言丁忧,可不衣帛。”至谓其假此名义以纳赙金,则苛论也。
————————————————————————
知网上可检索到2024年第4期《国际儒学》刊登《情礼之争:独子兼祧制度下的丧服制》,在第二部分“一子两祧服制”里,以《清稗类钞》记载的王培铸终身素服故事为例,介绍“独子为两房父母均服三年的做法”。
图1,2024年第4期《国际儒学》刊登《情礼之争:独子兼祧制度下的丧服制》
这也是知网上唯一提到这个故事的论文。
而在度娘搜索“王培铸 丁忧”,最早的文章为2025年1月4日12:57发表的《他是清代最倒霉的进士,8个长辈先后去世,24年间丧服一天没脱过》,其他所有都晚于此时间。
但这个故事很吸引人,现在已经传播到各个平台了。
图2,度娘里目前所见最早文章
而这篇文章明确提到故事来自《清稗类钞》,但讲的是已经是添油加醋以后的今天转发的那个故事了。
在1月4日这篇文章里,王培铸中了进士,且因长期服丧被皇帝知道,而结尾说“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王培铸本人倒是长寿活到了82岁,且还育有三子,王家在他的经营下达到顶峰,成为绍兴府数一数二的富商巨贾。”——都是子虚乌有。
在某乎上有和今天转发的格式一样的,以所谓王培铸年龄排列的丁忧过程,应该是对1月4日文章的改写版。
————————————
我怀疑,这篇文章的作者,要么没有任何古文功底,要么就是用AI跑出的文章……
刚才转的那个常年丁忧的清朝王培铸故事,出自《清稗类钞》:
王培铸终身素服
三年之丧,人子为父母持之,或父已前卒而祖父母亡,为长孙者亦持丧三年,为承重服,皆谓之曰丁忧。常服色黑或白,以布不以帛。乾隆末叶,山阴有申韩家王培铸者,年二十一即幕于外,至四十五岁而返,凡官幕之与相识者,绝未见其身有衣帛之一日也。盖培铸逾冠即丧母郑氏,期年,父穑文续娶寿氏,方二年而寿卒,卒未半载,父又续娶孙氏,一年半又卒,是培铸已持丧九年矣。
方孙氏之丧及禫,而穑文卒,服除,则又丧其兼祧母温氏。温卒将二年,而兼祧父酉俊续娶木氏,未一年木卒,甫释服,而酉俊忽以疫卒。于是培铸又持丧十二年。
时祖母杜氏犹在堂,痛其两房子媳之相继物化,仅有一孙培铸而又频年远游不得见也,日夕哀伤,遂致疾,距酉俊之殁方三年而亦卒。培铸至是,盖服三年之丧二十有四年,而亦老矣,以积棺未葬,遂辞馆归。
或曰:“培铸亦尝数持三年之丧,特未必绵绵延延缟素相续,至二十四年之久耳。其殆天性俭约,饰言丁忧,可不衣帛。”至谓其假此名义以纳赙金,则苛论也。
————————————————————————
知网上可检索到2024年第4期《国际儒学》刊登《情礼之争:独子兼祧制度下的丧服制》,在第二部分“一子两祧服制”里,以《清稗类钞》记载的王培铸终身素服故事为例,介绍“独子为两房父母均服三年的做法”。
图1,2024年第4期《国际儒学》刊登《情礼之争:独子兼祧制度下的丧服制》
这也是知网上唯一提到这个故事的论文。
而在度娘搜索“王培铸 丁忧”,最早的文章为2025年1月4日12:57发表的《他是清代最倒霉的进士,8个长辈先后去世,24年间丧服一天没脱过》,其他所有都晚于此时间。
但这个故事很吸引人,现在已经传播到各个平台了。
图2,度娘里目前所见最早文章
而这篇文章明确提到故事来自《清稗类钞》,但讲的是已经是添油加醋以后的今天转发的那个故事了。
在1月4日这篇文章里,王培铸中了进士,且因长期服丧被皇帝知道,而结尾说“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王培铸本人倒是长寿活到了82岁,且还育有三子,王家在他的经营下达到顶峰,成为绍兴府数一数二的富商巨贾。”——都是子虚乌有。
在某乎上有和今天转发的格式一样的,以所谓王培铸年龄排列的丁忧过程,应该是对1月4日文章的改写版。
————————————
我怀疑,这篇文章的作者,要么没有任何古文功底,要么就是用AI跑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