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

  • 沈克尼
  • 2025-02-05 16:12:08
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地走访当年抗日战场。振奋之余,遂寻出昔日我踏勘平型关战场的笔记:
2018年冬,我与洪源教授驱车到山西平型关战场旧址踏勘。此前曾见摄影家沙飞拍摄的八路军进军平型关(图1),以及杨大洲等著的《七个城堡和两个石头村》书中见2005年冬季拍摄的平型关旧址,土堡残墙,加飘雪的苍凉,印象深刻(图2)。而此行发现,昔日的平型关的土堡,已被新砖砌建的巍峨关楼所替代。我在关前伫立良久,痛惜不已(图3)。
平型关位于恒山与太行山的接合部,两山夹一谷,其间是蔚县至代县的山间通道。综观平型关地形,从灵丘到平型关30公里地段,为三种地形:灵丘至蔡家峪20公里地段是河谷川道;蔡家峪至老爷庙6公里地段地形复杂险要;老爷庙至平型关的4公里路段地形转而开阔。而小寨至老爷庙的4公里狭长地带,地形不便于敌兵力和火力展开,适于部队伏击。林总遂选择在此伏击歼敌。
我们的车穿行在风雪太行山中,我想起《太行山上》:“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的歌词;胸中顿生豪迈!路旁阳明堡等战场的的地名,一闪而过,前方就是当年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的主战场乔沟(图4),以及敌我反复争夺的制高点老爷庙(图5)。我的心随即加入了115师的战斗序列,由待机地域向设伏阵地机动,焦急的等待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行军纵队……
记得戴旭空军大校曾告诉我“平型关之战,可惜是一面设伏,那地形很适合两面夹击”。我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战史中的确记述:“第一一五师组织各级指挥员进行现地勘察,并确定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道路两侧高地,利用居高临下便于隐蔽和突击的有利地形,釆取一翼伏击的战术手段,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敌。”虽作战决心是“一翼伏击”,而从该书的附图看,八路军乃是两翼,或说四面围攻日军(图6)。
此次行走太行山脉晋、冀长城险要雁门关、紫荊关、平型关,于我是“战史旅行”。行前,我在1937年日本北山康夫的《战争地理》中寻找日本侵略者对华北的军事地理判断。遥想当年板垣征四郎在日本陆军大学讲授兵要地理课,他的讲义第四章是“北支那”,而第四节是山西。同时,战前板垣借在中国任职、任教的假期徒步走过山西的长城关隘,他是熟悉这一带地形的,为什么他的部队会在平型关输给没有学过兵要地理课的黄埔四期生林彪?……
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今见军科余戈大校走出书斋到浑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