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苏联高官生活在苏联第一个...
- 凤翅金盔泛妖光
- 2024-12-17 20:13:47
30年代的苏联高官生活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饥饿岁月里,老百姓被迫用家里值钱的东西去黑市上换粮食。当时只有最顶尖的官僚们没有挨饿,作家尤里·特里福诺夫的父亲是斯大林时代的高官,后被斯大林枪毙。他回忆他家1932 年夏天的月口粮分配是:
4 公斤肉和 4 公斤香肠;
1.5 公斤黄油和 2 升植物油;
6 公斤鲜鱼和 2 公斤腌鲱鱼;
3 公斤糖和面粉(烤面包每天 800 克);
3 公斤杂粮;
8个罐头,20 个鸡蛋;
2公斤奶酪;1 公斤鱼子酱
1200支香烟,2块肥皂,50克茶
30升牛奶还有糖果蔬菜和水果。
特里福诺夫的父亲掌管和外国的贸易工作。在饥饿的1932年他们家是吃得饱饱的幸运儿。
直至1930年代中期,苏联实行严格的口粮配给制度,获得最优特殊口粮配给的A级别高官人数为4500余人;第二级别特殊口粮配给是B级别官员,针对4.15万中级官员和1900余名最优秀的学者。当时在苏联1.7亿人中,能获得特殊口粮配给的家庭只有5.5万家,其中 4.5万家住在首都莫斯科。
当时数百万人死于饥饿,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官员最重要的特权。严格说,全苏联只有一个人不是靠口粮配给和票券生活,那就是大BOSS斯大林本人。其余的顶尖高官有丰厚的口粮配给,而且不用花一分钱,但它仍然只是一份口粮,要收回只需一纸命令。
当时苏联高官的生活条件优越但不精致,条件还不允许他们太过奢华。他们吃得比老百姓好很多,服装朴素,公寓中等大小(考虑到当时10户老百姓挤一套公寓的情况也算豪宅),郊外有国家发的别墅和配发的专车,可以举行不大的宴会。1930 年代早期苏联高官的物质生活虽然对本国人民来说是奢侈的,但根本比不上西方顶尖的中产阶级。
1930 年代初期,克里姆林宫的官员更像是军人而不是贵族。食物配给丰盛但远远谈不上精致。他们的衣服鞋子是配给制,1931年B级供给官员的年度服装配发标准:冬季大衣、秋季外套、雨衣、西装和裤子、夹克各一件、3 件衬衫、4 套内衣、24 米布料、6 双袜子、12 块香皂、2 双鞋子、2 双靴子、2 张床单。
30年代的官员穿得朴素,但工资已经超过了工人。但当时的环境显然权力比金钱更重要,而权力多少取决于大Boss。比如能在克里姆林宫分到套房子绝对算进入了权力核心,但是总得把原来的住户搬倒才行。斯大林命令由国家出资修建公寓给高官们居住,他喜欢用优越的生活来笼络人,也喜欢用没收优越的生活来恐吓人。
官员住宅有大量的仆人,这些仆人叫服务人员由国家出工资养活。保安、电工、锅炉工、厨师、女佣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官员们更倾向于用以前贵族仆人出身的人,认为他们服务贴心细致不像工农出身的粗手笨脚。但服务人员隶属内务部同时也有监视官员的任务,他们一举一动都会向上汇报。
根据级别不同,官员分到3居4居5居的公寓,按照苏联标准生活条件很豪华。而按照西方标准,仅是中产而已。公寓里的家具和器物都是从内务部仓库配发的,算国家财产,官员也可以购买或占用克里姆林宫仓库里的家具和器物。
少数有品味的高官就从皇宫仓库里搞到了豪华的家具和器物搬倒自己公寓使用。例如中亚最高长官路德祖塔克的公寓就搞得像座博物馆,全是调用的皇家器物,1938年他被枪毙的时候也算做罪名之一。
1930 年代,克里姆林宫的软装风格是斯大林设定的简朴风。摆些书、挂几幅画、简单的家具就行,最重要的家具是沙发,斯大林的每个房间总是有好几张不同颜色形状的沙发。
当时的二号人物莫洛托夫的公寓也很简朴,克里姆林宫的官员公寓由国家分配,根本算不上家而更像酒店房间。所有的家具器皿都是内务部按斯大林的品味配发的,公寓是官员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不值班他们谁也不愿意在大boss鼻子底下住,全都住在郊外别墅里。
除了公寓外,高官还有权使用别墅。根据级别有一处或者多处,在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度假胜地的高官们都有别墅。然而别墅也不是他们的,只是国家分配给他们用而已。想收回一个电话就行,也许今天住别墅明天就进古拉格,家属被赶去挤大杂院。
私家车在1930 年代绝迹,高官们使用国家配发的汽车。他们聚会也不去餐馆,而是去克里姆林宫的食堂。高官每年有国家安排的休假,可以带全家去南方别墅度假,如果大boss也在附近度假,那就既想接近御驾又提心吊胆,生怕说错一句就全家西伯利亚。
30年代苏联高官生活完全由国家安排,完全免费,不用自己花一分钱。但是一旦官位没了,一切会全部收回,不要想不做官还能保持优越的生活。
相对西方,30年代苏联物质条件非常差,有美国记者说苏联的最高阶级生活水平也不过西方的中产而已,在官员商店专供的商品放在西方根本算不上奢侈品,也就是美国中下层消费的东西而已。
微博公开课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饥饿岁月里,老百姓被迫用家里值钱的东西去黑市上换粮食。当时只有最顶尖的官僚们没有挨饿,作家尤里·特里福诺夫的父亲是斯大林时代的高官,后被斯大林枪毙。他回忆他家1932 年夏天的月口粮分配是:
4 公斤肉和 4 公斤香肠;
1.5 公斤黄油和 2 升植物油;
6 公斤鲜鱼和 2 公斤腌鲱鱼;
3 公斤糖和面粉(烤面包每天 800 克);
3 公斤杂粮;
8个罐头,20 个鸡蛋;
2公斤奶酪;1 公斤鱼子酱
1200支香烟,2块肥皂,50克茶
30升牛奶还有糖果蔬菜和水果。
特里福诺夫的父亲掌管和外国的贸易工作。在饥饿的1932年他们家是吃得饱饱的幸运儿。
直至1930年代中期,苏联实行严格的口粮配给制度,获得最优特殊口粮配给的A级别高官人数为4500余人;第二级别特殊口粮配给是B级别官员,针对4.15万中级官员和1900余名最优秀的学者。当时在苏联1.7亿人中,能获得特殊口粮配给的家庭只有5.5万家,其中 4.5万家住在首都莫斯科。
当时数百万人死于饥饿,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官员最重要的特权。严格说,全苏联只有一个人不是靠口粮配给和票券生活,那就是大BOSS斯大林本人。其余的顶尖高官有丰厚的口粮配给,而且不用花一分钱,但它仍然只是一份口粮,要收回只需一纸命令。
当时苏联高官的生活条件优越但不精致,条件还不允许他们太过奢华。他们吃得比老百姓好很多,服装朴素,公寓中等大小(考虑到当时10户老百姓挤一套公寓的情况也算豪宅),郊外有国家发的别墅和配发的专车,可以举行不大的宴会。1930 年代早期苏联高官的物质生活虽然对本国人民来说是奢侈的,但根本比不上西方顶尖的中产阶级。
1930 年代初期,克里姆林宫的官员更像是军人而不是贵族。食物配给丰盛但远远谈不上精致。他们的衣服鞋子是配给制,1931年B级供给官员的年度服装配发标准:冬季大衣、秋季外套、雨衣、西装和裤子、夹克各一件、3 件衬衫、4 套内衣、24 米布料、6 双袜子、12 块香皂、2 双鞋子、2 双靴子、2 张床单。
30年代的官员穿得朴素,但工资已经超过了工人。但当时的环境显然权力比金钱更重要,而权力多少取决于大Boss。比如能在克里姆林宫分到套房子绝对算进入了权力核心,但是总得把原来的住户搬倒才行。斯大林命令由国家出资修建公寓给高官们居住,他喜欢用优越的生活来笼络人,也喜欢用没收优越的生活来恐吓人。
官员住宅有大量的仆人,这些仆人叫服务人员由国家出工资养活。保安、电工、锅炉工、厨师、女佣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官员们更倾向于用以前贵族仆人出身的人,认为他们服务贴心细致不像工农出身的粗手笨脚。但服务人员隶属内务部同时也有监视官员的任务,他们一举一动都会向上汇报。
根据级别不同,官员分到3居4居5居的公寓,按照苏联标准生活条件很豪华。而按照西方标准,仅是中产而已。公寓里的家具和器物都是从内务部仓库配发的,算国家财产,官员也可以购买或占用克里姆林宫仓库里的家具和器物。
少数有品味的高官就从皇宫仓库里搞到了豪华的家具和器物搬倒自己公寓使用。例如中亚最高长官路德祖塔克的公寓就搞得像座博物馆,全是调用的皇家器物,1938年他被枪毙的时候也算做罪名之一。
1930 年代,克里姆林宫的软装风格是斯大林设定的简朴风。摆些书、挂几幅画、简单的家具就行,最重要的家具是沙发,斯大林的每个房间总是有好几张不同颜色形状的沙发。
当时的二号人物莫洛托夫的公寓也很简朴,克里姆林宫的官员公寓由国家分配,根本算不上家而更像酒店房间。所有的家具器皿都是内务部按斯大林的品味配发的,公寓是官员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不值班他们谁也不愿意在大boss鼻子底下住,全都住在郊外别墅里。
除了公寓外,高官还有权使用别墅。根据级别有一处或者多处,在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度假胜地的高官们都有别墅。然而别墅也不是他们的,只是国家分配给他们用而已。想收回一个电话就行,也许今天住别墅明天就进古拉格,家属被赶去挤大杂院。
私家车在1930 年代绝迹,高官们使用国家配发的汽车。他们聚会也不去餐馆,而是去克里姆林宫的食堂。高官每年有国家安排的休假,可以带全家去南方别墅度假,如果大boss也在附近度假,那就既想接近御驾又提心吊胆,生怕说错一句就全家西伯利亚。
30年代苏联高官生活完全由国家安排,完全免费,不用自己花一分钱。但是一旦官位没了,一切会全部收回,不要想不做官还能保持优越的生活。
相对西方,30年代苏联物质条件非常差,有美国记者说苏联的最高阶级生活水平也不过西方的中产而已,在官员商店专供的商品放在西方根本算不上奢侈品,也就是美国中下层消费的东西而已。
微博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