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 小满
- 2024-10-24 03:08:55
走进南泥湾湿地公园,恰逢金秋10月,这是一片湿地+稻田+森林的复合生态系统,众多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湿地率近40%。除了是生态保护区,这里还曾是八路军359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地方,在当时艰苦环境下克服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金秋十月里田间农事忙
1941年春,359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进驻南泥湾,开展了大规模的开荒生产活动。当时,陕甘宁边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封锁和物资匮乏,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剿,使得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党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359旅在南泥湾开展生产时,制定科学的时间分配,确保战斗、生产和学习相互兼顾,更通过组织劳动竞赛,激励战士们参与开荒和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经过几年的努力,359旅在南泥湾的开荒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1941年,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到1943年,开荒面积达到10万多亩,粮食产量达1.2万石,实现了完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的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粮食收获约3.7万石,并向边区政府交纳公粮约1万石,创造了军队向政府交纳公粮的历史先例。
持续数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条件,更形成了“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不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是一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正是靠这种精神,我党领导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
1941年春,359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进驻南泥湾,开展了大规模的开荒生产活动。当时,陕甘宁边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封锁和物资匮乏,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剿,使得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党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359旅在南泥湾开展生产时,制定科学的时间分配,确保战斗、生产和学习相互兼顾,更通过组织劳动竞赛,激励战士们参与开荒和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经过几年的努力,359旅在南泥湾的开荒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1941年,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到1943年,开荒面积达到10万多亩,粮食产量达1.2万石,实现了完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的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粮食收获约3.7万石,并向边区政府交纳公粮约1万石,创造了军队向政府交纳公粮的历史先例。
持续数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条件,更形成了“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不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是一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正是靠这种精神,我党领导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