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史话# 吐火罗、吐火罗语与吐...
- 雍州节度使
- 2024-10-13 21:13:25
雍州史话 吐火罗、吐火罗语与吐火罗人
正如之前所述,“吐火罗”作为地名和“吐火罗语”并不一样。吐火罗语主要是近代西方学术界对5-10世纪流行于中国新疆龟兹、焉耆等地的印欧语系非伊朗语言的统称,现在学界也一般将其分开称为焉耆语与龟兹语。
而作为地名,吐火罗则指代的是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谷地,即今阿富汗东部一带,原称大夏(雅利安语的“阿姆河”之意),亚历山大东征后称为巴克特里亚,古希腊史学家、中国汉唐史书与波斯、阿拉伯史书中,都曾多次提到“吐火罗”“睹货逻”“吐火罗斯坦”等词汇。
而所谓的“吐火罗人”,其实也是一个乌龙。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南下入侵巴克特里亚的塞种人四部中有一个部落名为“吐火罗”,因为这一部落在后来建立的大夏国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巴克特里亚此后也被称为“吐火罗斯坦”。
继塞种人之后,西迁至中亚东北部七河流域的大月氏在乌孙与匈奴的压迫下,南下占据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统治着这里的大夏人(塞种人),因大夏人口众多,且主要居住在喷赤河谷地,而月氏人口较少,对大夏人实行羁縻统治,依旧“设五部翕侯以治之”,因此这里依旧被按照大夏人的传统叫作吐火罗。
然而,因为古希腊人与后来的罗马人都把大月氏人称为“吐火罗人”,因此近代兴起的吐火罗学以及现代学界都自然而然地也将大月氏人称作吐火罗人,甚至把与大月氏语言相近的龟兹人、焉耆人、楼兰人也泛称为吐火罗人,而月氏语、龟兹语、焉耆语与楼兰语则被合为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称为吐火罗语族。
从考古发现来看,现代所称的“吐火罗人”起源于约公元前3200年起分布在里海和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其中一支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迁入阿尔泰山南麓与天山北麓,即中国北疆地区,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由于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因此也有人认为切木尔切克文化是阿凡纳谢沃文化发展而来分化出来的一支,但由于两者存在一段时间的共存关系,因此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
总之,切木尔切克文化继续分化,一支向东分布于今新疆天山东麓,即《汉书·西域传》里记载的“(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汉代的祁连山也包括东天山地区)。根据近年来西北大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大月氏王廷应该就在东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而以吐鲁番洋海墓地为代表的苏贝希文化,就是西迁之前的大月氏文化。
由于受到南西伯利亚奥库涅夫文化兴起以及西西伯利亚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的扩张影响,北疆切木尔切克文化的一支又南下塔里木盆地东部,沿着孔雀河一路寻找新家园,最终落脚于罗布泊地区,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这便是楼兰文明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由于受到中亚草原的雅利安人迁徙浪潮的影响,另一批切木尔切克人南下塔里木盆地中部,与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羌人融合发展为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
正如之前所述,“吐火罗”作为地名和“吐火罗语”并不一样。吐火罗语主要是近代西方学术界对5-10世纪流行于中国新疆龟兹、焉耆等地的印欧语系非伊朗语言的统称,现在学界也一般将其分开称为焉耆语与龟兹语。
而作为地名,吐火罗则指代的是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谷地,即今阿富汗东部一带,原称大夏(雅利安语的“阿姆河”之意),亚历山大东征后称为巴克特里亚,古希腊史学家、中国汉唐史书与波斯、阿拉伯史书中,都曾多次提到“吐火罗”“睹货逻”“吐火罗斯坦”等词汇。
而所谓的“吐火罗人”,其实也是一个乌龙。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南下入侵巴克特里亚的塞种人四部中有一个部落名为“吐火罗”,因为这一部落在后来建立的大夏国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巴克特里亚此后也被称为“吐火罗斯坦”。
继塞种人之后,西迁至中亚东北部七河流域的大月氏在乌孙与匈奴的压迫下,南下占据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统治着这里的大夏人(塞种人),因大夏人口众多,且主要居住在喷赤河谷地,而月氏人口较少,对大夏人实行羁縻统治,依旧“设五部翕侯以治之”,因此这里依旧被按照大夏人的传统叫作吐火罗。
然而,因为古希腊人与后来的罗马人都把大月氏人称为“吐火罗人”,因此近代兴起的吐火罗学以及现代学界都自然而然地也将大月氏人称作吐火罗人,甚至把与大月氏语言相近的龟兹人、焉耆人、楼兰人也泛称为吐火罗人,而月氏语、龟兹语、焉耆语与楼兰语则被合为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称为吐火罗语族。
从考古发现来看,现代所称的“吐火罗人”起源于约公元前3200年起分布在里海和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其中一支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迁入阿尔泰山南麓与天山北麓,即中国北疆地区,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由于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因此也有人认为切木尔切克文化是阿凡纳谢沃文化发展而来分化出来的一支,但由于两者存在一段时间的共存关系,因此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
总之,切木尔切克文化继续分化,一支向东分布于今新疆天山东麓,即《汉书·西域传》里记载的“(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汉代的祁连山也包括东天山地区)。根据近年来西北大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大月氏王廷应该就在东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而以吐鲁番洋海墓地为代表的苏贝希文化,就是西迁之前的大月氏文化。
由于受到南西伯利亚奥库涅夫文化兴起以及西西伯利亚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的扩张影响,北疆切木尔切克文化的一支又南下塔里木盆地东部,沿着孔雀河一路寻找新家园,最终落脚于罗布泊地区,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这便是楼兰文明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由于受到中亚草原的雅利安人迁徙浪潮的影响,另一批切木尔切克人南下塔里木盆地中部,与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羌人融合发展为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