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名人堂杨若文“史海寻智”:很敬佩,汉武唐宗做不到,少数民族首领竟做到

  • 绪刚观天
  • 2024-08-18 14:44:20
绪刚说事微博名人堂杨若文“史海寻智”:很敬佩,汉武唐宗做不到,少数民族首领竟做到】

西晋也曾辉煌过,就在晋武帝司马炎手里,但这只昙花一现,接下来就太没情况了。也怪首位皇帝司马炎,一是自己后期奢侈腐化到竟能吓倒玉皇大帝的,妃子多得数不过来,只得靠“羊拉车”停在哪个妃子门口就在哪个妃子床上寻欢,估计陌生得认不清自己睡的是谁,搞笑不?二是不该走回tóu路地搞什么分封,导致司马子弟同室操戈,自家人将自家人杀了个血流成河,亲人硬是给亲人下毒手,世上少见的吧!三是错选傻瓜蛋儿子继承了皇位,洋相百出屁也不懂,史上找不出第二个!四是错选了一位貌最丑心也最毒的儿媳贾皇后,这也破了天荒,由她一手引发了当时人不愿看到的结果:八王之乱,接着又是永嘉之乱,直把西晋乱塌了、乱垮了。吾人感叹:“可怜的西晋,开国皇帝这般胡来,您不短命也不由您的呀!”

与西晋相伴的,是北边五个游牧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它们一个个活跃起来,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实力强、有名头的多达十六个。你想吃掉我、我想吃掉你,彼此混杀了百余年间,人们称之为“五胡十六国”。起初崭露头角的,是匈奴贵族刘渊,缘于人家有胆识、有眼光,腰杆儿壮得比谁都快,最先建立了汉国,自己坐上了龙椅,把个大乱了的西晋踩了个粉碎,算是少数民族中的佼佼者。其子刘聪,养子刘曜,都是文武全才,不亚于老爸!刘聪和刘曜继承皇位后,也都变得荒唐过,这另当别论。就在刘聪变得荒唐的那阵子,也还有诸多故事,看点蛮多的:有一位名叫陈元达的元老,看不惯整天整天醉醺醺皇帝,就立在当面进谏了,提的意见语调火辣辣的,却很善意。这位皇帝特觉逆耳,顿时大怒,呼喊武士将姓陈的拉下去先砍掉脑袋再说。这位陈姓大臣有备而来,立马将暗缠在腰间的铁链绕在大树上,几个武士拉也拉他不走,这才有了大骂的机会:“你这样糟蹋江山,将来死了,有何面目见你地下的父王。”难听的说了一大堆,为了江山社稷,他豁出去了。有头脑的皇后,听到后耐心劝刘聪千万别杀这么好的良臣。半醉的皇帝一下子酒醒了似的,立即跑到陈元达跟前连连道歉,将所在的那个园子由“逍遥园”改为“纳贤园”,将喝酒的“李zhōng堂”改为“愧贤堂”。这样地知错改错,是罕见的,尤其说一不èr的皇帝。清楚了吧,刘氏父子三人,没有一个吃素的,厉害吧,够厉害的了!下面要说的,远比这父子三人还要厉害!

原先,各路英豪纷纷投到刘渊帐下,有个名叫石勒的,让人一下子就瞧出他的与众不同:深眼眶、高鼻梁,满头卷发,身高体壮,活脱脱的西域白种人后代,原来他是羯族人。只可惜是个不被看得起的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如果说其他草莽英雄起自村巷中的“平地”,而他起于比平地还要低了一大截儿的“人坑”。为了混口饭,小小年纪就跟着本族主人跑生意、打下手。那一年到了洛阳,京城的繁华让他眼界大开,也爽心透了,一口气登上高高的城楼想瞧个究竟。那时他只14岁,个头还没有长定就气势不凡了,在城楼上大声一呼,竟警动洛阳百姓,有人指着说:“这小家伙聪明过人、胆略过人,将来学坏,很可能祸害社会;学好,就是救世英雄!”小家伙果是不凡,先是奴隶的他,不长时间竟翻了个过儿:转身贩卖起了奴隶。后来干脆投军,到了刘渊门下,不久就独当一面,打几仗胜几仗。那时有两现象很常见:面对俘虏,不管多少一律杀掉,这叫“杀降”;攻下一城,将城里男女老幼杀得一个不留,谓之“屠城”。这样的结果,敌方有谁愿意命丧你的屠刀下,一个个拼死抵抗。聪明的石勒偏偏不,这两样血腥事儿他绝不去做,敌方感到对方仁慈可信,不但不抵抗,反而主动降了,石勒遇见的阻力小去了许多;他最能约束部队,秋毫不犯,平民百姓对别的部队很痛恨、很抵触,但对石勒部队很怀念,很支持。他在316年这一年打出“招揽”的牌子,就有了20多万流离失所的农夫蜂拥而至,既状大了自己,流民们又有一口饭吃。因这,石勒没有太费劲就于330年统一了北方,自己做起了皇帝,也让吃尽战乱苦头的百姓迎来了平静的日月。年少时曾登上洛阳城楼高喊一声的这位羯族人,非但没有“祸害社会”,地地道道的一位“救世英雄”。

这位“救世英雄”,做到了大多数少数民族首领的“做不到”。他吸纳了精明的曹操那一套:建立大学、小学,制定了法律,推行了官员选拔制度。少数民族首领想都想不到、汉族平庸帝王弄也弄不来的,在他手上实现了。
这位“救世英雄”,达到了汉族个别英主才能达到的“达到”。

这就是他的善于用人。石勒能统一北方,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身为少数民族,却没有像大多数鲁莽头目那样盲目排斥汉人,而是网络了一批汉人中文化深的高手,组建了历史上唯一的智囊团,名叫“君子营”,里面众多汉人智囊们专门提供历史经验教训,给军队疆场搏斗出谋划策,给自己的发展规划着未来。一位名叫张宾的汉人很自负,初来时手握宝剑闯进军门,表明自己不是呆子,无论文、还是武,都有两把刷子。这种目中无人,在军事头目跟前,乃为大不敬,石勒并不计较,还是有胸怀的。张宾的聪智果然出人一头,得到石勒认可,成了“君子营”的男一号。有一次石勒打下襄阳,准备继续南下收拾东晋。张宾劝说:“东晋现时骨头还是硬的,咱们啃不动!”石勒罕见地没有听,开了一火,正如张宾所料,没占什么便宜!接下来发生了瘟疫,军粮也快吃光了,石勒准备退兵。张宾摇头说:“不行,如果这时退兵,军心就会涣散,敌军奇兵一出,我们就败定了!这时不但不能退,还要进!”所有将领听后都愣了,这不自寻死路?聪明的石勒一点就透,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趁晋兵没有防备,打了对方个措手不及。人们称奇:“真神人也,才有神算!”神人张宾,成为石勒身边的诸葛亮。类似张宾这样的“神人”,“君子营”里有的是!因有这么多“神人”相助,事业岂不辉煌?
这位“救世英雄”,他的一些做派连汉族中聪智有德的英主都“不曾有”。最精彩的,是石勒死前叮咛:死后三日内必须安葬,给我穿常服、用常车就行,金宝珠宝一概不许随入墓穴,一言一蔽之,不得耗费时光,不得多花分文;外地的官员不必路途劳顿来到京城奔丧,丧期一过,所有官员脱了丧服照常上班,为的是不影响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在服丧期间,不禁民间婚嫁丧娶,也不禁喝酒吃肉,做到不能扰民。一句话,石勒要求丧事,一切从简,而且简到不能再简了。皇帝能有这样的要求,实出诸多人意料,也确是不简单的!精明的汉武帝没有做到,了不起的唐太宗没有做到,不凡的宋太祖、康熙、乾隆也没有做到!能做到节简的,大家熟知的也就汉文帝一人。《史记》记载他的墓葬节简外,还有“毋烦民”即不扰民的要求,相比石勒要求的具体,就有区别了。

古人总认为,死后有阴魂,甚至有来世,就格外注重修建豪华浩大的陵墓以备来世享受了,一动工就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一修就是几十年,葬时还要建神道碑、石雕群、石望柱,数不清的金银珍宝塞满墓穴。大量钱财浪费莫要说起,关键在于对平民生活、生命以极大影响与伤害。古代早期的活人殉葬就很普遍,为秦穆公殉葬的多达177人。这么多无辜的男女冤魂,哪个不是命呀?对千万平民百姓生活的影响更不可小觑:给死者正式穿戴入棺的寿衣,称小殓,诸侯五日小殓,天子需七日;又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大殓。有的帝王死后全国要披麻戴孝,烦人不、扰人不?送葬队伍的浩浩荡荡足以吓掉您的魂儿,有的长达十几里!祭奠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多得让人记不住:仅平民死后的哭祭,每七日一次,前后七次,百日再行“百日祭”,下来还有周年祭、二年祭、三年大祭。当官的死后祭祀时间长得让您难以相信但不能不信:《礼记》讲“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对于诸侯的哭祭要求不下七个月,天子死了能比这短吗?官员父母死后还得在坟跟前守孝三年,大清官包拯就在父母坟旁搭棚度过了悠悠的三年。皇帝死了又该怎样折腾大臣们?各位想象一下便能得出结论。皇家人怎么祭奠咱不说了,最起码全国长时间不能娱乐,年轻人不能婚嫁,女子不能穿彩色衣服,您说这算什么事儿?谁若违反,就有好果子在等着您。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相当于宰相职位,其父死后,因朝廷挽留没有回老家为老爸守孝,遭到朝臣炮轰,火力很足,连平日崇敬他的门徒也都上了阵,对恩师的话火辣辣一点也不客气。不难推想,帝王死后,给平民百姓带来的伤害与生活不便是多么的厉害!吾人摆出这些反衬一下,方能体味到石勒的不凡甚至伟大。刘渊父子三人虽说不凡,但比起羯人石勒是差了码子的,连汉武帝、唐太宗没有做到的,石勒做到了。历代对汉文帝的丧葬节简颂扬不断,笔者行文至此,不得不给石勒点个赞:“好样儿的,石先生、石皇帝!”

●老杨有言:当时军人杀人如麻已经成风,冉闵杀羯族百姓20多万,几乎把羯族杀光。在这杀人如踩蚂蚁一样的环境里,不但显出石勒的德,也显出了他的智,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作者:杨若文)

作者简介:
杨若文,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新闻传播学论文选》收集了他专业性论文102篇。发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以及杂志《今传媒》《西部学刊》等的学术论文计有230余篇,内容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署本名杨军)、媒介研究、报刊批评、《红楼梦》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前曾在一片反对声中独自提出并用8篇文章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如今经过众多学者的完善,已初步形成“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崭新理论。出版了长篇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均为历史题材。现主持文学期刊《华文月刊》文学评论专栏“华文观察”,兼为几个文化出版公司历史书稿审核专家。

杨若文“史海寻智”:很敬佩,汉武唐宗做不到,少数民族首领竟做到
微博名人堂杨若文“史海寻智”:很敬佩,汉武唐宗做不到,少数民族首领竟做到微博名人堂杨若文“史海寻智”:很敬佩,汉武唐宗做不到,少数民族首领竟做到微博名人堂杨若文“史海寻智”:很敬佩,汉武唐宗做不到,少数民族首领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