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阳明没有遇到人生中的知音知己?
- 醉美贵州水长流
- 2022-06-13 14:58:54
【如果王阳明没有遇到人生中的知音知己?】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一个人的人生中如果没有遇到一个知音知己,要想人生有所成就是很难的,要想成就大事业根本就不可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遇到充满着正能量的知音知己,就是一个人创造辉煌人生最大的强力支撑。
王阳明中进士进入工部任职后,在他34岁的时候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湛甘泉,王阳明后来在《别湛甘泉序》中感慨万分地说:“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由此可见,王阳明遇到湛甘泉对他人生的影响有多大,正是因为遇到了这样的朋友,王阳明才不会在“五溺”中沉沦下去。遇到了湛甘泉,王阳明就如饮到了源源不断甘甜的泉水,他结识了湛甘泉之师陈献章的“白沙心学”,陈献章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心学工夫让王阳明及其弟子们受益终生。如果没有“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工夫,王阳明不可能在龙场悟出“心即理”。王阳明人生中所作的最后一首诗是在广州湛甘泉故居作的《书泉翁壁》,诗中王阳明回忆了与湛甘泉相识、相知、相学、相勉、相助的情谊,并称湛甘泉是自己人生中唯一遇到的知音。
明正德四年(1509)春,新任贵州提学副使的席书四次往返贵阳与龙场之间,就是为了与王阳明讨论“朱陆之学”,研讨学问让二人从相识很快发展到了相知和相助。于是,席书将位于贵阳城中心的文明书院修葺一新,并从贵州各地挑选出几百名优秀学子来到贵阳,席书带领这几百名学生一起向王阳明行拜师礼,从此,王阳明正式进入贵州最高学府开启了讲学之路。由于得益于席书的无私帮助,很快王阳明在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哲学思想,这才是“阳明心学”真真正正的、光明正大的开启了。嘉靖六年(1527)三月,席书病世于四川老家,被朝廷排挤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闻知噩耗后悲痛欲绝,并在《祭元山席尚书文》中痛心呼唤:“呜呼元山!……又忆往年与公论学于贵州,受公之知实深。”“闻公之讣,不能奔哭,千里设位,一恸割心。自今以往,进吾不能有益于君国,退将益修吾学,期终不负知己之报而已矣。”王阳明把席书当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知己,也是有记载的唯一的知己。为此,本博有感拙作《家风盼友谊》为念:
久处如初情谊真,
再见如故淡如水。
守望相助同舟济,
知音知己家风承。
(原创首发,有感而发)
良知无敌仁德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在贵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一个人的人生中如果没有遇到一个知音知己,要想人生有所成就是很难的,要想成就大事业根本就不可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遇到充满着正能量的知音知己,就是一个人创造辉煌人生最大的强力支撑。
王阳明中进士进入工部任职后,在他34岁的时候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湛甘泉,王阳明后来在《别湛甘泉序》中感慨万分地说:“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由此可见,王阳明遇到湛甘泉对他人生的影响有多大,正是因为遇到了这样的朋友,王阳明才不会在“五溺”中沉沦下去。遇到了湛甘泉,王阳明就如饮到了源源不断甘甜的泉水,他结识了湛甘泉之师陈献章的“白沙心学”,陈献章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心学工夫让王阳明及其弟子们受益终生。如果没有“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工夫,王阳明不可能在龙场悟出“心即理”。王阳明人生中所作的最后一首诗是在广州湛甘泉故居作的《书泉翁壁》,诗中王阳明回忆了与湛甘泉相识、相知、相学、相勉、相助的情谊,并称湛甘泉是自己人生中唯一遇到的知音。
明正德四年(1509)春,新任贵州提学副使的席书四次往返贵阳与龙场之间,就是为了与王阳明讨论“朱陆之学”,研讨学问让二人从相识很快发展到了相知和相助。于是,席书将位于贵阳城中心的文明书院修葺一新,并从贵州各地挑选出几百名优秀学子来到贵阳,席书带领这几百名学生一起向王阳明行拜师礼,从此,王阳明正式进入贵州最高学府开启了讲学之路。由于得益于席书的无私帮助,很快王阳明在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哲学思想,这才是“阳明心学”真真正正的、光明正大的开启了。嘉靖六年(1527)三月,席书病世于四川老家,被朝廷排挤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闻知噩耗后悲痛欲绝,并在《祭元山席尚书文》中痛心呼唤:“呜呼元山!……又忆往年与公论学于贵州,受公之知实深。”“闻公之讣,不能奔哭,千里设位,一恸割心。自今以往,进吾不能有益于君国,退将益修吾学,期终不负知己之报而已矣。”王阳明把席书当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知己,也是有记载的唯一的知己。为此,本博有感拙作《家风盼友谊》为念:
久处如初情谊真,
再见如故淡如水。
守望相助同舟济,
知音知己家风承。
(原创首发,有感而发)
良知无敌仁德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在贵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