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根基不同,发心自然不同无关技...

  • 伯阳先生-段本司
  • 2025-05-13 20:18:36
文化根基不同,发心自然不同

无关技艺高下
却有关于民族根性

“大医精诚”
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强调医者需心怀至诚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无欲无求,不慕名利,对患者一视同仁,不论 “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如至亲。这是中医医德的核心准则,要求医者既精于医术,更诚于品德。

“医乃仁术”
医学是施行仁道的术业,将儒家 “仁” 的思想与医学本质结合。如《孟子・梁惠王上》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以此为行医宗旨,体现以人为本、“仁” 与 “医” 结合的理念。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明确生命的珍贵远超千金,医者救人一命,功德无量,强调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点明从医的根本目的是救人而非谋利,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直接表明医者必须具备救死扶伤的仁心,摒弃自私自利之念。

“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要求医者对待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不论其身份地位,皆以亲人般的关怀对待,如孙思邈所言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
强调医学虽看似平常,却关乎生死,医者必须谨慎对待每一次诊疗,不可疏忽大意。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医者应勤奋钻研经典,广泛学习经验方术,不断提升医术,体现对专业素养的追求。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指出医者需具备仁爱之心、聪慧明理之智、廉洁淳良之德,方能取信于患者,托付重任。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要求医者诊病时全神贯注、细致入微,不得有丝毫疏漏,体现严谨的职业态度。
文化根基不同,发心自然不同无关技...文化根基不同,发心自然不同无关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