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

  • 雨之媚
  • 2025-03-28 00:00:11
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国医的精诚力量健闻登顶计划 随着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们都纷纷脱下冬装,到室外享受这桃红柳绿的大好时节。然而,有一部分人因皮肤瘙痒、喷嚏不断、眼睛红肿等过敏症状对春天可谓“谈虎色变”

在中医理论里,过敏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紧密相关。《黄帝内经》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正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下降,风邪、花粉等过敏原就容易乘虚而入,引发过敏。中医在应对春季过敏方面,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方法。

一、春季过敏原

1.风邪与花粉

从中医角度,过敏反应与人体内在脏腑功能及外界环境变化紧密相连。春季多风,风邪在中医里被视为“百病之长”。《黄帝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善行数变,常裹挟各种物质侵犯人体。花粉作为春季特有的过敏原,在风的助力下,更容易四处飘散。当人体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调时,风邪携花粉等过敏原乘虚而入,影响肺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过敏症状常表现为鼻痒、打喷嚏、皮肤瘙痒等。

应对方法:外出佩戴口罩,避免与花粉直接接触,回家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有效清除鼻腔内残留的花粉。同时,可常饮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配伍,能益气固表,增强肺卫功能,抵御风邪与花粉入侵。

2.湿邪与尘螨

春季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湿气较重。湿邪黏腻,易困阻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受损,水湿运化失常,就会内生痰湿。尘螨喜潮湿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量滋生。尘螨及其排泄物是常见过敏原,与体内痰湿相互影响,加重过敏症状。

应对方法:饮食上多吃健脾祛湿食物,如薏仁、芡实、白扁豆等。可将薏仁与芡实熬粥,坚持食用,能健脾利湿,改善体内痰湿环境。保持室内干燥,定期清洗晾晒床上用品、窗帘等织物,降低尘螨密度。

3.情绪波动与食物诱因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随之活跃,此时情绪易波动。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运化与肺的宣发肃降,使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此外,一些人在春季食用海鲜、春笋等发物后,也易引发过敏。这些食物可能会助长体内邪气,使过敏体质者症状加重。

应对方法:保持心情舒畅,通过散步、踏青等户外活动舒缓情绪,调节身心。饮食上,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发物。若要食用,可搭配生姜、紫苏等具有发散作用的调料,降低过敏风险。

二、饮食调理

1. 健脾益肺,培本固元:春季饮食应遵循“减酸增甘”原则,以健脾益肺。山药具有健脾益胃、补肺益肾的功效,可将山药与红枣、粳米熬成粥,早晚食用,能增强脾胃功能,为肺脏提供充足的气血滋养。红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对增强免疫力有帮助。

2. 祛风利湿,缓解症状:薏仁、荠菜等具有祛风利湿的功效,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将薏仁煮水饮用,或与红豆一起熬成红豆薏仁汤,坚持食用,对皮肤过敏、湿疹等症状有改善作用。此外,荠菜具有祛风利水、清肝明目的功效,春季食用,能减轻眼睛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三、传统疗法

1.艾灸温通,激发阳气: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激发人体阳气,增强免疫力。对于过敏体质者,可艾灸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足三里是保健要穴,艾灸此穴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气血生化之源;艾灸肺俞穴能调补肺气,增强肺卫功能;艾灸脾俞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艾灸肾俞穴能补肾益气,固本培元。每周艾灸2 - 3次,每次每个穴位15 - 20分钟,以皮肤微微红晕为度。

2.穴位按摩,畅通气血:日常进行穴位按摩,可促进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减轻过敏症状。

中医养生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按摩此穴可通利鼻窍,缓解鼻塞、流涕等过敏性鼻炎症状。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迎香穴,每次1-2分钟,每日数次。此外,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按摩它能祛风解表,对缓解过敏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有帮助。

四、生活起居

1.春捂秋冻,适度添减衣物:

春季气温多变,早晚温差大。要遵循“春捂秋冻”原则,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早脱掉棉衣,防止寒邪入侵,损伤肺气,增加过敏风险。

2.远离过敏原,保持环境清洁:

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在花粉、柳絮较多的日子,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时。外出归来及时清洗鼻腔、面部,更换衣物,减少过敏原残留。

3.环境与作息管理: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灰尘和过敏原积聚。勤换洗衣物、床单被罩,降低尘螨滋生。作息上,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各脏腑得到充分休息,利于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增强免疫力。同时,避免过度劳累,防止耗伤正气。
中医养生
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春季过敏人群预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