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要查一些资料...

  • 史蒂夫说
  • 2024-12-15 10:44:59
最近因为要查一些资料,翻开了大学时代心理治疗的教材。这本教材每一章都介绍了一个心理治疗流派,作者的文笔非常简明易懂,理性温和,但是在每一章末尾处都有一个部分是来自其他流派的批评意见。读到这里时,作者的文峰突变,一整个大刻薄,都给我看笑了。

比如介绍人本主义疗法这一章末尾,来自行为主义的批评节选如下:
做个软糯感性的咨询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明明有更具体和可训练的行为主义技术是更有效的。人本主义相信的神秘的自我实现倾向让人想起古时候人们相信的目的论,那时候人们认为橡树只有不被脚踩才能长得又直又高。

来自精神分析的批评:
罗杰斯自己都做不到对来访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种装出来的无条件性是在伤害来访者,因为现实世界就是有条件的。这套虚伪说辞只会鼓励来访者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咨询师会真的爱他们。

来自女性主义治疗的批评:
人本主义疗法对治疗内容也许是相对开放的,但是在底层价值观上非常顽固。把独立自治凌驾于互助和连结之上,是一种非常西方,也非常爹味的视角。

来自整合流派的批评:
有的来访的确需要开放和无结构的心理治疗,但也有的来访需要更直接和指导性的治疗,包括历史梳理、面质、教学、诠释、指导和建议等。在这些情况下,人本治疗说好听点是自相矛盾,说难听点是渎职。

看完这部份我惊呼当年上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骂得太精彩了。其实刚看完的时候是有点不舒服的,感觉在一个道德恐怖主义的时代,这么直接的批评几乎是贴脸冒犯了。可是反过来想如果没有这些批评会怎么样?可能我刚读完人本主义这一章会非常上头,觉得这个流派太棒了,完美地解释了所有的问题。

但问题是先前的内容为了叙述流派的核心逻辑,本就只能说顺着它的思路去解释,并没有足够空间去呈现批判性的思辨。相比之下,之前我读过的其他书籍,尤其是那种由本流派专家写的介绍本流派的书,看完之后都会让人觉得该流派太厉害了,怎么所有逻辑都那么自洽。

可问题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一定是捡着最适合自己流派的案例来分析的,对于理论薄弱之处一定也会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很多书籍本来就有扩大流派影响力的意图,所以这种有选择性的呈现方式的确就会给读者带来夸大了的认同感。

相比之下,这本教材里罗列的这些犀利批判反而可以让人不要太上头,前面几十页都在写好的,这里写个两三页刻薄锐评,反倒可以让人冷静下来,谨慎地权衡自己的视角,得出公允全面的结论。经过这样一轮思想冲击,这个流派的绝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看清楚了,在应用层面也会更有方向感。

不知道有多少教材和专业著作会有胆量和自信这么做,主动把理论软肋暴露出来供人审视,但我知道这样的做法对于读者来说是极有价值的,没有膜拜作者的自恋,而是获得了实在的真知。而那些刻薄但准确的批判,实际上是极有价值的,但在冒犯就是原罪的时代,那些有能力批判的人可能也都闭嘴了。
最近因为要查一些资料...最近因为要查一些资料...最近因为要查一些资料...最近因为要查一些资料...最近因为要查一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