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一次核磁共振这么贵

  • 冯哥疯狂打板
  • 2024-12-07 07:01:37
为什么做一次核磁共振这么贵?一台机器成本上千万,一旦开机就永远不能关机,而且每分每秒都在耗电,一天光电费至少需要1500元,再加上每天操作仪器的人员成本,医院想要回本都不容易。
 
作为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肿瘤、心脏病等疾病早期病灶的“鹰眼”,核磁共振仪一直被称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
 
功能强大的背后是制造工艺和技术的精益求精,光是制造一台设备背后就牵扯到物理学、材料学、精密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以及生物学等数十个不同的学科。
 
就拿为核磁共振仪提供超强磁场的超导磁体来说,光是制作它材料和工艺,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都不具备这样的科研条件。
 
更不要说这玩意儿必须在零下260℃的极低环境下才能运行,核磁共振仪内部不得不为它专门安装液氦冷却系统。
 
装了液氦冷却系统之后,还得保证和超导磁体一起工作的其他部件能抗住这样的极低温度,所以制作其他部件的工艺同样也是极度复杂和尖端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能生产核磁共振仪的公司就只有飞利浦、西门子以及GE等少数几家巨头公司,几乎将这一行干成了垄断产业。
 
咱们国家想要使用他们的仪器,不仅得花大价钱去购买仪器,后续的维修、售后以及其他东西都必须按照人家要求的来。
 
2015年之前一台相对低端的1.5T核磁共振仪,飞利浦公司就向咱们索要3000万人民币的仪器费用,维修的时候更是堪称霸王条款,更换任何零件最低60万起步。
 
甚至就算检修人员没查出来问题,医院也得给人家23万作为跑一趟的辛苦费,如此金贵的仪器各家医院自然是当宝贝一样供着。
 
好在近年来咱们国家在核磁共振仪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不仅已经研发出了3.0T的高端仪器,而且已经实现了仪器的量产。
 
这种新仪器的出现也受到了很多医院的青睐,不少医院都期待着使用本国的仪器,但想要大面积普及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一方面国产仪器的稳定性还需要在临床实验中进一步确定,只有高效、稳定的仪器才能被送到医院使用,因为核磁共振仪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旦开机就别想再停下来。
 
就算是医院所在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问题,医院也得专门给它准备一台发电机,以保证特殊情况时它还能正常工作。
 
因为一旦核磁共振仪停下来,仪器内部的液氦很快就会气化损失殆尽,想要再度启动它只能重新往里面填装液氦。
 
一升液氦价格虽然不贵才300,可一台核磁共振仪一充就是2000升,这就意味着每次重启至少需要花费83万元,因为重启设备后需要重新校对设备,这活儿也是由检修人员来干。
 
虽然核磁共振仪器开一天,需要消耗1500元的电费,但和关停机器再重启的价格相比无疑是更加经济、划算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做核磁共振检查成了看病时花销最大的一项,每次都得成百上千元。
 
但即便如此,很多医院也很难从核磁共振仪上收回成本,因为仪器的使用寿命最高就10年,这就意味着每天核磁共振收益达到1万元以上,才能勉强实现收支平衡。
 
不过随着国产核磁共振仪的逐渐量产,其他巨头也无法再拿霸王条款威胁我们,纷纷在价格方面开始逐渐降低自己的要价,甚至直接从3000万降到260万,这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福音。
 
实现国产量产!制造这颗“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为什么难?
为什么做一次核磁共振这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