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逆光疹# 是什么

  • 皮肤科博士-陈奇权
  • 2022-06-20 07:55:46
这样的逆光疹 是什么?

仔细放大观察的话,大家可以看到,

这些疹子密集中有规律,且大小比较均匀,而且很明显的是,局部皮脂分泌明显旺盛,刺激毛囊开口周围轻度泛红,皮肤镜下放大看会更为清楚。

这种情况一般在偏油性或者混油背景下的患者中常见,虽然俗称“逆光疹“,但逆光疹不是诊断,只是对皮疹的一种形象描述,笼统的概括了所有表现为微小颗粒疹子的皮疹,但是它们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疾病背景。

之前Q也介绍过皮肤敏感状态和屏障受损状态下继发出现的“逆光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逆光疹“这个关键词在Q微博主页搜索了解一下。

这里我们要聊的这种“逆光疹“,和之前谈的情况又有不同。

这些逆光疹之所以分布规律,且一般在面部T区,特别是鼻子及周围皮肤出现,因为它们本质上是毛囊皮脂腺基础上形成的。

在夏季气温升高,或者月经来之前的1-2周雄激素作用增强,抑或熬夜、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等通过HPA轴诱导肾上腺皮质分泌雄激素增多,还有大量摄入甜食、牛奶及奶制品等诱导IGF反应性升高等…这些因素都会诱导一个结局:皮脂腺功能旺盛。

皮脂腺功能旺盛的基础就是皮脂腺的体积增大,尤其在面部T区及附近,特别是鼻子、鼻翼及附近区域,是人全身皮脂腺分布最密集,且功能最旺盛的区域。

以上作用下,皮脂腺体积进一步增大,分泌功能进一步旺盛,大量分泌的皮脂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直接对毛囊开口及周围形成轻微刺激,继发出现局限在毛囊开口处的轻度脂溢性皮炎,微小毛囊角栓和皮脂栓的形成,蓄积在毛囊及皮脂腺开口(鼻子上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就形成了大家放大后肉眼看到的这种密集颗粒疹子。

而皮脂腺体积肥大凸起于表皮,使得这些“逆光疹“更为明显,但因为局部毛囊皮脂腺单位分布是规律密集的,所以这些逆光疹的分布也显得比较规律。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特殊部位,皮脂腺分泌旺盛,轻度脂溢性皮炎,微小毛囊角栓(轻度角化异常)。

理解到了这一层,那对于这种“逆光疹“的处理就有一些头绪了。

可以想办法去对症缓解皮脂的异常分泌背景,如果面部合并有其他疾病,有相应适应症的话,用异维a酸当然效果是最确切的。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症状治疗需要,考虑其他系统口服药,比如抗雄药物螺内酯片、短效避孕药等。

如果没有适应症也不适合用口服药,那局部外用药也会有一定作用。但用药选择上,需要局部可以外用既有辅助抗炎,又有轻度溶解角质微栓的药物,大家自然就会想到壬二酸,没错,对于这种情况,壬二酸也是首选。

还有维A酸类的外用药,比如阿达帕林凝胶、维A酸乳膏等,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它们对脂溢性皮炎的影响。

当然如果不是特别在意的话,这些逆光疹也不会有多大的不良影响或者进一步进展恶化,诱导皮脂腺功能旺盛的因素改变,比如气温凉爽下来,就会有较大的自行改善。因此为不一定要非揪着赶尽杀绝,非要处理不可。

qq医生
这样的#逆光疹# 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