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岁末
- 渤海湾愚人
- 2022-07-28 20:33:10
岁末一词是出自《汉书》还是《后汉书》确实已经记不清了,本想借着半杯红酒快速入睡,终了变成借着着微醺的状态写点东西,说起来写东西真的是好习惯,像是具备了察觉和整理的作用,今天也一改以往的习惯,在这里碎碎叨叨写些没有逻辑的东西,亏得微博有个“不发布在同城”,就写给自己,若干年后再回首,也是一件乐事,好在这种破败的事并不常见。
5月份因为QY封城,王同学的短信时隔多年又至,简单的问候,仅此而已,也是当妈的人了,变化确实不小。早些年还会借着介绍对象的名义,向我询问一些事情该怎么处理,如同过往般勇敢,却也卸下了坦率。虽然相隔甚远,早些年老太太还偶尔问起她的近况(我需要知道嘛),顺带挑逗我,这几个回过头来找我的丫头就没有一个能让你情绪波动的?她知道我不会回头,却不知道我今天所做的所有决定都是为了以后回想起来可以不后悔,过去的事就永远过去了,我对得起他们。
“关你屁事”“关我屁事”这两句话虽然不雅,但足以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困扰,两句很中庸的话,别跑偏。若不是分开后还特地打电话叮嘱我一些问题,我也一定会用行动送她这几句话,要为以后那个人留下绝对的公平。
“一定要和你以后的身边人说清楚你在想什么,又在筹划什么,不然真的很难有人理解得了你,即使你是对的”这句八九年前的叮嘱,之所以至今还记得,因为到现在我都没想明白若不问,我为何要去解释,如果只是为了刷一个高明感,那我真的不太需要,这些年被人埋怨误会的多了,有些机缘巧合得了理解,更多的可能需要我一直背着了,还好心理素质过硬,没问题的。
想来这些年,前女友,前女友闺蜜们竟然也都成了给我介绍对象大军中的一员,这剧情着实有点狗血,对不起各位我水平实在是不高,至今还在单身。相知的那个朋友也曾说过,若不是认识很久深知我的为人,犯单冲这点一定会离我远远的。“中国式好人”?他想说的应该是这个词,其实就连我自己看见这类“中国式好人”,都会退避三舍,所以还得偶尔提醒自己“这是个脾气好但有脾气的,且走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心智的人”,想不到究竟能有多大的事或者说有谁值得我发脾气,长个痘,代价太大。成熟,有内涵,这是同屋的领导在心理咨询课上当众对我的评价,让我这个内向的人有些不自然,也下意识捂紧钱包,年纪大了,听到夸奖没有了喜悦反倒开始害怕,好在兜里的毛爷爷不多,但也不能让他们这么非战斗性减员。
说起这个朋友,去年他终于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大考,老丈人突发住院,丈母娘变身伪军(这个其实也是可以理解,面对重大突发状况,并不是每个人都还能保持冷静并且理性的思考),至于他媳妇则彻底变成吃瓜群众。但凡有闲暇时间,就会约我视频聊天,抱怨,咒骂都是在所难免,就这点而言,我很羡慕他,遇到事一吐一快就过去了,相比而言,我只会考虑要么解决问题,要么心里憋着。我的这点理性和冷静,平时是他酒桌上咒骂我非常人的活靶子,此时俨然成了他最后的精神支柱。
人这一辈子一定会经历非常多的不容易,或早或晚,没人能逃得了,趁着年轻多经历些还是好的,还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去调整心态,不然真的到了晚年,若再加上身边没有良人,“怨妇”是在所难免。这些年,能从我嘴里称呼“朋友”的人,恐怕只有他一个,表现不错,没让我失望,若真是当了抛弃家庭的逃兵,我也必将失去这唯一朋友。我们不是一类人,却信着同样的东西,做着同样的事,为了那个重要的人,当然我目前还没有,那个吃瓜群众运气不错。
三月底,趁着YQ还在做赛前热身,三胖子来迁安了,自从升任副总,他来这里的时候越来越少,那是个下白班,他回绝了几个重要的场合(他总是会把自己在做什么,付出了多少讲清楚,我这个弟弟实属愚钝,这么多年没学会,也多亏了是我哥,不然一定以为这是个厚黑学的高手),我徒步到了村里,一见面就一口喝掉了杯中白酒,当然这是自愿行为,在我面前他不是什么领导。如今在迁,能让我出去吃饭甚至饮酒,除了他来,几乎没有,这是孤僻?我不太明白这个词什么意思,只知道既然不想和光同尘那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他什么都懂”这是他多年前对我的评价,是我用自己所做的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来,言语相对于行动而言实在是太过廉价,我更喜欢用行动去证明而非一切都只能停留在嘴上,当然这也让我很多时候感到无力。这种想法与我目前所处的大环境是很格格不入的,但也不知不觉走了很多年,这个从我刚工作就一直在的堂哥,从开始的陪我打怪升级,到后来的相互提醒,到如今恐怕只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没被人忘记,当然好在我天赋不错,社会上的事不需要他费太多心。
“今年才三十多,就已经到了副总级,未来二十多年你打算怎么过?”
“我在下一盘大棋”
这是19年我们单独谈话事的内容,即使到了现在,从我知道的所有信息来看,依然无法分析出他究竟要干嘛,但,还是很信任他,嫂子,家里人,都很信任他,纵使在单位里用尽各种行政手段,可离开单位,他还是那个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兼多重角色,我俩都在努力做好每个角色下该做好的所有事,用心画好每张脸。
在当下,想要建立信任已经越来越越难,他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就如同看人断事,若一直风平浪静,你将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身边那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当年的怒发冲冠,我的所作所为不仅断掉了所有退路,甚至到现在依然可以察觉到负面影响犹在,可我不后悔,事情只有做过才有资格说不后悔,三胖子可以轻松的判断出我背着他做了多不理智的事,但除了给我倒酒,他什么都没说,都是重情重义的人,若是他,相信也一定如我般去做,《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这些初中在语文课上给同学们讲的小故事,在多年以后被我用到了实战,正面硬扛两位老谋深算的四五十岁老江湖,我没退,最终的输也不是输给他们,那一年,我23岁。这些年还从未和人聊起相关细节,心里放久了,也习惯了,希望未来可以在海边漫步时,谈笑风生般讲给未来那个人,就算给自己脸上贴贴金也好
意外的是,在与老爷子生前最后一次见面时,被他用在了开场白,那位当时远在东北,瞳孔永远都是深邃着的老人。不闻不问,什么都知道,不声不响,却又把该做的都做了,这是他那些年在阶级斗争,政府机关里得到的历练,有着一双让我无法看透的眼睛,这场突如其来的谈话,至今没有想清楚老爷子究竟看出来了什么,但直到进了他自己那个小屋,才第一次意识到,老人用自己晚年十几年的苟活,换来了这么偌大家族的不土崩瓦解。
回秦的时候,与张哥做了简单交流,他默认了,却也补充了一句“你做事的风格越来越像老爷子”
……………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收收笔,烂个尾,七八年前的往事,写出来竟然有了一种轻松感,守着这样两位阅历丰富的兄长,幸运的在于,总会获得更多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可以更快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看到本质,不幸的是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寡言少语已经取代了曾经的健谈,但骨子里的倔强和不服输还在。
看书,跑步,已经养成了习惯,却也平静的让我感到不适应,《看见》《内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的生活》《思考快与慢》这是最近两年所看到的最重要的书,当然也给下个十年留下了《道德经》《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希望自己到时候可以成长到把他们看懂,很多时候,反过来想,确实让人茅塞顿开,反过来想,试试反过来想…
微醺渐散,睡意全无
太子参,陈皮,生姜
喝上这一口浓茶
敬往事
也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