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还真是个是非之地!
- 何农henong
- 2022-06-25 05:04:54
凡尔赛一词来自距离法国首都巴黎西南18公里的一处地名,那里有个宫殿,是历史上的法国王宫。即使今天,凡尔赛宫也是法国政治权力当中一处既有实际用途、也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场所。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代表大会,可以在凡尔赛宫举行公开会议。共和国总统需要向议会两院同时发表演讲的时候,一般也选择这里。在凡尔赛宫接待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则可以说是法国外交礼仪当中最高的一种。刚刚连选连任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因为曾经在凡尔赛宫给予俄罗斯总统普京以最高礼仪,而在竞选当中招致政敌吹毛求疵。
历史上,远的不说,就说1871年1月普法战争结束,普鲁士完胜法兰西并统一德国后,普鲁士人选择凡尔赛宫,在其中最为重要的镜厅,那个金碧辉煌、在法国政治生活当中至高无上的场所,宣布成立德意志第二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此大摇大摆地举行加冕仪式。使法国丧权辱国的《德法条约》也是在这里谈判和签订的。法国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忍了48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找到机会出了这口恶气。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镜厅正式开幕。会后,被排除在会议之外的战败国德国,又被带到这里,灰头土脸地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接受战胜国的安排。但同时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30年之后,第三帝国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投降后,纳粹的铁蹄又曾经踏进了凡尔赛宫。
当然,现在有了欧盟。至少现在来看,法德不至于在凡尔赛再反复上演上述戏码了。倒是几乎所有需要彰显法德特殊友谊、“暂忘历史面向未来”的重要活动,都放在凡尔赛宫举行。今年上半年法国是欧盟轮值主席国,凡尔赛宫就成了当仁不让的组织欧盟领导人峰会的场所。
说这么多,无非是告诉你,凡尔赛,还真是个是非之地!
在现代汉语中,最近几年,“凡尔赛”一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成为生活奢华、装饰精致、心态优越、高人一等的同义词。同时,更多地被用于代表唯恐别人不知道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装腔作势或者炫耀。说“你很凡尔赛!”,那基本上就跟骂你差不多了吧?
提到凡尔赛,就必须得从路易十四说起。1661年。虽然4岁半就登基、但22岁才刚刚亲政的年轻国王,深感在人头攒动、利益分散、各自心怀鬼胎的巴黎,自己完全无法聚集权力,治国的精力也被各种诱惑所分散。“朕即国家”,这个逻辑促使他决定把所有的权力和行政部门都搬到凡尔赛去,都搬到自己的眼皮底下去。要让权臣和贵族们远离喧嚣和诱惑,而只听从于自己,服务于自己,都围着自己转。就这样,凡尔赛宫,在一个虽然年轻但手腕出众、精力旺盛又目光如炬、大刀阔斧也洞察深刻的国王手下,经过6年的建设,初具雏形。
面对凡尔赛宫主宫,在通往巴黎的大道的尽头,左右各建一个马厩。左边那个叫大马厩。这里饲养和培训用于征战的战马。右边那个叫小马厩。用于运输、打猎等用途的马匹在这里随时听候主人的调遣。
同时,凡尔赛市,这个在今天的眼光看来聚合了办公和居住功能的城市,也由各式各样的建筑,填满了大街和小巷。权顷一时的大臣们不需要舟车劳顿,就可以在这里处理各式各样的政务,而为这些掌权者服务的下人也被允许在周围居家生活。所以,这些城市建筑当中,既有恢宏气派的办公大楼,也有小巧玲珑的私人住宅;既有风格各异、外表华丽的石雕建筑,也有寒酸低矮的普通砖木楼房。甚至,由于贵族、权臣们“家外有家”的风行一时,在今天的语境中被称作“二奶村”的外宅也不鲜见。
凡尔赛地区水源有限。既远离用于灌溉的大江大河,可用于饮用的干净水源,也十分有限,整个凡尔赛地区只有十三处饮用泉水。为了改变用水状况,只能疏浚水道,挖建运河。用从周围江河引过来的水,才修建了今日可见的庞大观赏水系。历时多年的水利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在整个凡尔赛宫的建设中,这部分费用大概占到了三分之一。
同时由于凡尔赛地区地处平原,几乎没有高地,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在相对较高的地势修建水塔就成为必须。为了美观,这些水塔外部还用各种建筑装饰包装起来,使其外表看去像是一个实用建筑。所以,即使在今天的凡尔赛,只要地势稍高的地方的老建筑,一定与水塔有关或者本身就是水塔。
路易十四于1643年4岁半登基,至1715年“鞠躬尽瘁”死在位上,在位时间长达72年,成为古今“法”外,历代封建帝王可望而不可及的天花板。凡尔赛,连同“太阳王”、“路易大帝”、“伟大世纪”等称号,成为今人对那个时代、那个人的理解和记忆。只不过,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国人,又为“凡尔赛”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为在中国弘扬法国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