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通报重磅激励,芜湖这个区凭什么?

  • 大江资讯
  • 2022-06-22 20:31:12

​​在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发布的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显示,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作为“耕地保护工作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比例低且用地需求量大的地方”被点名表扬。


 

图片


近期,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发布,切实做好盘活存量资产工作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破解土地边“紧缺”边“沉睡”的窘境,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在弋江区,深挖存量潜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正在生动上演。


 

出实招 硬核举措为企“补气血”

 

走进位于高新区中小企业创业园的安徽老金磨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除了浓郁芝麻香,厂房里井然有序的自动化设备、理化实验室高端精密仪器令人印象深刻。“目前,我们在芜湖有4家工厂,占地3万多平方米。去年公司总销售额达到10亿元,芜湖子公司作为集团最大的代工点,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老金磨方芜湖子公司总经理宋海鹏感慨道。


 

图片


 

“我们的规划是把更多资源通过芜湖项目公司整合在一起,实现产业链的不断优化,计划在这里开建老金磨方健康产业园项目。”这家发轫于互联网平台势头强劲的食品公司,从2014年选址芜湖,即在打造“国潮食补产品”的路上高歌猛进。


 

了解到企业想法,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聚焦项目建设,“我们对原天娇红80余亩土地及其地上附属建筑物约15000平方米厂房重新进行了整体设计规划。” 弋江区智能网联招商中心工作人员李斌表示,由芜湖新马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第三方对原天娇红两栋厂房进行房屋结构安全、抗震鉴定,区规建部则对厂区道路、路灯、雨污水管网、水电气配套等各项建设细则实施一揽子“打包”配套,白马街道做好属地服务等,从而实现企业“拎包入园”“即来之即投产”。


 

“下半年是我们的销售旺季,新厂房的部分设备已经在调试安装了,区里也为我们开了多次专题协调会,帮助我们加速扩能扩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加速度 开足马力为企“添动能”

 

“我们计划11月30日具备设备进场条件,明年6月份正式投产。”位于原锂离子电池项目在高新区未建设的国有建设用地上,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四期项目正开足马力。采访中大江资讯记者了解到,这里曾是一片“开而未动”的低效建设用地,政府通过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重新出让给新招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图片


 

“盘活资产不仅是对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利用,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结构、节省用地指标及用地成本上,其作用也十分突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弋江分局副局长仇超说。“四期项目建成后,将与新能源一期、二期、三期串联成‘链’,并力争将其打造为全省首家‘绿色、智能、零碳’的国家级绿色技术示范汽车工厂项目。”奇瑞新能源制造工程部总工丁瑞信心满满道。


 

据悉,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新能源四期项目,不仅囊括了数字化入库、智能化物流转运平台、厂区内道路无人泊车等先进技术及工艺特点,还规划有5.6万平方米的研发及展示中心,“研发中心能满足5000名研发人员的办公条件,其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研发力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特色无疑为企业打造建设国内一流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线增添了充足动能。”丁瑞说。


优环境 资源整合实现“满盘活”

 

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效工业用地“重生”。“从2018年伊始,全区通过设立领导小组专班,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举措,以部门协作、府院联动、强化督查等方式,深入推进弋江(高新)区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工作深入推进。”仇超说。


 

据了解,2015年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弋江区通过实行“两区合一”管理,实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并轨。为做好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试点,区直有关部门(含驻区单位)结合自身职责,积极开出“处置清单”,以连片15亩以上土地未开发为标准,梳理出18宗低效工业用地(总面积2466亩),并大力推进“僵尸企业”清理,梳理出该类型企业67家(面积约2803亩)。同时,将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作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主要任务之一。


 

图片


“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有租赁盘活型、法院裁定型、提升改造型、回收出让型、‘腾笼换鸟’型(工业厂房整体转让型)、集中开发型和转型开发型几大类型。”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着力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因企施策、因地制宜,形成了一套边探索边实践的“活经验”“新打法”。
 

先行先试、大胆创新。2018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弋江(高新)区共处置低效建设用地3362亩,其中回收出让(储备)1190亩、法院裁定1058亩、腾笼换鸟475亩、租赁盘活354亩、提升改造111亩、集中开发101亩、转型开发73亩。多举并进下土地集约程度和利用率实现“双提升”,为全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要素支撑,极大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记者:汪潜 王牧

编辑:叶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