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这个轮胎市场太惨!

  • 车辕车辙网
  • 2022-06-22 00:57:21

​​近日,中国轮胎循环利用协会轮胎翻新分会秘书处,对全国36家轮胎翻新企业2021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开展了抽样调查。

企业实际产能仅不到四成

经调查,36家企业年设计产能合计205.7万条。其中,年设计产能达到10万条以上的企业5家;年设计产能5-10万条的企业8家,年设计产能2-5万条的企业18家,为最多;年设计产能在2万条以下的企业5家。

福建是翻新轮胎企业设计产能最高的省份,为67.1万条,占比32.6%;第二是江苏,产能为51.0万条,占比24.8%;第三是广东,产能为20.3万条,占比9.9%。轮胎大省山东排名第四,设计产能为16.7万条,占比8.1%。

不过,36家企业2021年的实际年产量合计71.8万条,仅占年设计总产能的34.9%,平均年产量为2万条左右。

其中,2021年产量5万条以上的企业有4家,最高产量11.5万条;年产量2-5万条的企业有7家;年产量1-2万条的企业有10家;年产量不足1万条的企业有15家。

综合来看,36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为34.9%,产能闲置问题突出。调查发现,多达21家企业的产能闲置率超过50%,年设计产能10万条以上的5家企业的产能闲置率为64%。

TBR、OTR是主要翻新产品

36家企业中,产品全部为子午胎的企业为17家,占比47.2%;产品为子午胎和斜交胎的企业同样为17家,占比47.2%;产品全部为斜交胎的企业只有2家,占比5.6%。

国内翻新轮胎产品的用途为载重(含客车、货车轮胎)和工程机械轮胎。

36家企业中,产品包括载重轮胎的企业为31家,占比86.1%,产品包括工程机械轮胎的企业为20家,占比55.6%,极个别企业的产品还包括农用车和摩托车轮胎。

目前,国内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轿车轮胎翻新市场,一方面由于技术工艺和材料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市场认可度很低,且新轮胎的低价格让翻新胎不具优势。

开工率低,行业萎缩严重

从统计开工情况分析,全年正常开工的企业为8家,占比22.2%,全年正常开工但存在限产情况的企业为13家,占比36.1%;半停产的企业为15家,占比41.7%。

针对半停产的15家企业做进一步调研,显示半停产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由此可见,市场与环保及安全生产是企业半停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疫情的影响。

近年来,市场需求萎缩是轮胎翻新行业发展的一大阻力,2021年全年正常开工的8家企业的年设计总产能合计45.9万条,2021年实际年产量合计24.2万条,在正常开工的情况下产能闲置率仍然高达47.3%。

这表明由于市场萎缩,企业只能减量生产,生产设备低负荷工作,由此将直接引发单位产量能耗上涨,产品制造成本增高,企业陷入生产和销售的双重困境。

翻新产业为何不成气候?

首先,资本不看好轮胎翻新的行业发展。目前轮胎翻新利用属于半公益事业,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其回收、加工、运输费用高,加上历史原因形成的人员、债务包袱重、企业经济效益差,多数企业亏损严重。

此外,一些市场环境因素也阻碍了行业的发展。首先是消费者对轮胎翻新行业的误解,许多人认为翻新轮胎是不安全的产品,并且这个观点由某些媒体推波助澜,导致翻新轮胎被“妖魔化”。

早年由于监管缺失,轮胎翻新行业的确鱼龙混杂,黑作坊泛滥,夺命胎”、“马路杀手”、“定时炸弹”成为了翻新轮胎的头衔。

这些非法作坊为了利润偷工减料,翻新出来的轮胎高污染低质量,没有相关的质量检测和认证,在市场上大打价格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同时,很多中国司机会把轮胎一直使用或磨损到报废,这种做法也大大降低了可翻新率。

最重要的一点,新轮胎的低价扼杀了翻新胎的发展,由于市场低价竞争,新轮胎相比翻新轮胎具有更大的优势。

轮胎翻新行业减税

据国家税务总局此前发布的文件,2022年3月1日起已经有多项利好废旧轮胎回收行业的税率调整。

公告规定,废旧轮胎、废橡胶制品在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时,增值税可即征即退70%。

具体为: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收购的再生资源,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或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除纳税人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的再生资源回收不征收增值税外,纳税人发生的再生资源回收并销售的业务,均应按照规定征免增值税。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结语:轮胎翻新符合国家“双碳”战略,车辕车辙相信,随着相关的政策和监管力度的加强,我国的轮胎翻新行业正朝着正规、合法、高质量的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