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岁月中拐着弯地爱着——读王爱民近作有感 文/齐凤艳
- 静铃音
- 2022-06-17 12:49:12
生命:在岁月中拐着弯地爱着
——读王爱民近作有感
文/齐凤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晨风里的飒爽、夕霞旁的沉思、冬雪中与身披红斗篷迎面走来的女子相遇、夏雨中湿滑的路上打了个趔趄……生命不止,人生的旅途就不到尽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常回头看看。回忆是因为人有记忆,思考是因为理性让人走好未来的路,遗恨是因为愿望太美好也是因为人生多艰难。那一日,“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诗人王爱民写了一首《知天命》。读之,再读之,而后,此时纵然是冬天,我若“推门”,也定“门槛开花”。这样的诗,总是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凡尘的丰富,诗人的纯粹,诗歌的慰藉。
“知天命”是古人用来形容人到了五十岁的一个词语,是一种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听着虽也不弃奋斗,达观淡然,但是与王爱民的这首《知天命》相比较,这解释却也令人感到萧索:生活之五味被漂白,生命的感知被抽空。由此我看到诗歌的诗性表达的生动,更重要的是,读完王爱民的这首诗,“知天命”这个词语中爱的内涵被发掘出来,或者我们跳出古典文化中这三个字的固化解释,读了王爱民的这首诗,我走到了一个结论:爱是天性,坚持爱,是一种人性的光,在它的辉照下,奋斗或达观都暖人且悦己怡情。
《知天命》内涵丰富,情感沉稳浓厚,诗意表达的艺术手法巧妙恰切,言情说理平实与隽永兼备。王爱民在诗中所写的感念、思想和境遇——虽是他一己的,但是因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并加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厚道与深情——非常容易引起共情,从而使这首诗非常有感染力。
“一只鞋在脚,另一只苦苦寻找”。人生五十年,什么握在手中,什么尚在追寻,实现的与没实现的,都有多少。“像一条小路,拐弯地爱着”。回首走过的岁月,路途少有笔直者,多迂回盘旋,但是诗人指出,过去的时光中,爱是追求,未来的日子里,爱依然是引领。在《爱的灵感》中,徐志摩写道:“爱是实现生命的唯一途径。”索福克勒斯说:“有一个词,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一切重负和苦难,这个词就是‘爱’”。王爱民把爱都蕴含在他的诗里。他将诗行比喻为小溪,它们的流淌“暗合掌纹”,亦即它们都是他心底爱的声音。爱能达致和谐:“麦芒穿过针眼”,爱能将麦芒看做柔软的线。当诗人说“心在左,靠右侧通行”,他是说他要守护好自己的一颗心,做一个有心人,也要爱护他人的心,不做让人伤心的事,而是要温暖人间。
“抱石头补天,把一座山叫答应”,这行诗中,诗人用典表达了自己既有“经世报国”之志,亦有“爱丘山”之秉性。接着诗人以“不长荒草”为譬喻,以“对牛说话/帮比米粒小的蚂蚁搬家”为形容,表达自己在人群中保持高洁、正直,热络,分辨是非之思想,在大自然中忘我与草木虫鱼共情相融之愿望。从王爱民的诗歌中,我看到他也的确是这样的人,比如《盖州的葡萄熟了》是他为故乡的葡萄做的诗意宣传,《离肺最近的地方,是心》是他为营口抗疫加油的诗作,《冬日午后》《秋霜》等颇具田园气息的诗歌,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它流连山水中的情思,“我获得的启迪/将大于内心的温暖和甜蜜/这个午后/简单得如一只枝头的灰喜鹊/它没有叫声”。在自然中获得简单,在哲思中获得沉静,一直都是诗心的追求,也是诗人们涵养诗心的不二法门。在《知天命》的结尾诗人也同样写下了他对内心澄明的修炼,对自然恬淡的赞许。
把桃花看白
一双眼睛里捞出水底天
把书读出香味,黑笔写出蓝字
卷心菜里打坐
头下垫一本诗集,当枕头
茶叶潜入水底,清风自来
推门,门槛开花
向大地矮下半个身子,纸上轻落草色
王爱民在这首回首往事的诗中,将恬淡、纯净和保有诗心作为他总结岁月后的落款,充满谦卑,褪尽铅华,这是他退回自身时的样子。而诗中那句“不再害怕一块石头落下砸头”言说的则是诗人在社会潮流中的形象,它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直面人生,自如应对的心理状态和处世姿势:“我们怀揣暖色的记忆,我们因此不怕。”(周庆荣《有温度的人》)
《抽屉》也是一首王爱民揣摩岁月而写的诗作,他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抽屉一样的容器,将每日经历的事物、人情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收藏在其中。人活着就是一个经验感知,命运认领的过程。诗人“拒绝一下子/交出心底的秘密,漏洞和疼”,他要慢慢咀嚼品尝人生况味,并把它们写于诗中:诗也是抽屉啊!比如在《热爱》《骨头里有一块块铁鸣叫》《霜降》等诗中,他记人写事,抒发亲情,流连故土。写作就是沉思生活并把感觉留住,记忆是宝贵的,它是生命的内容。在《奥德赛》中,神女基尔克的魔药让人迅速把故乡遗忘,变成猪的形貌,也就是说遗忘会解构掉作为人的身心一体的完整性。
写下,就是记下,诗人是最热爱生活的人,王爱民在夜半入静时,聆听生活在骨头中留下的鸣叫。而那轮“月亮有母亲的体温”,王爱民“把它当成硬币/天天揣在身上”。(《把月亮天天揣在身上》)诗人的抽屉里珍藏着父亲的花镜、母亲的饭菜,珍藏着老屋、小院、韭菜畦,珍藏着童年的无忧无虑和成年后的奔波。是的,珍藏着,而那打开,是往事自己来敲门,也是诗人自己抚摸自己。
燕恋屋檐,火车进站
老木头转绿,童年的一块糖
父亲一生的老花镜,掉进了两个月亮
票据寻找存根,沉睡的笔记本醒着
锁孔响,谁的敲门声
我天天在里面掏着,却两手空空
如何理解这个“两手空空”呢?我认为,将这里的“却”字理解为惋惜无奈就会令此诗的深度大减。诗人在岁月的淘洗中,逐渐“悟空”,两手空空,是摆脱物质羁绊,是要衬托内心的丰盈。有一句西方名谚:“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什么意义?”人应该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不要丢掉自己的本心吧。
读《两块石头》时,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诗人常常都是热情的有温度的人,他们歌颂友爱、善良、互助。石头之间都有情感,何况人群之中呢!“一块石头/摸着另一块石头过河”,个体离不开群体;“一块石头/坐热了另一块石头的屁股”,人与人之间不是更容易建立友爱之情感吗?人的血肉之躯,不知道要比石头敏感多少倍,人和人之间关爱与温暖的传递更有效,更能激发和唤起生命的生机。所以,当一个人失去了朋友,内心悲凉,情绪低落。“一只鸟不管/站在石头上/一个劲地唤岸上的另一只鸟”,这就是《诗经》中所描写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吧。鸟都在呼朋引伴,何况人呢?鸟渴求友谊的呼唤声,石头上的苔藓都被感染了,也应和了起来。我亲爱的朋友,我们何时再握手,再拥抱?这对友爱的寻觅和呼喊表达得多么的委婉,正因其委婉,我才尤其体会出热切——这不也是拐着弯地爱着吗?
王爱民的名字里有一个“爱”字。一个人名字里有一个“爱”字,他的爱是不是就会更多?是不是这个字时刻激励与提醒着他去爱?是不是爱就会在他的生命中更具有使命感?读《放下》一诗,我觉得是这样的。在这首诗中,诗人“我正用爱/爱着”的重复,如阵阵鼓槌,撞击着他的心房,我听到了那咚咚的响声。
放下
放下
笛子里六条流水
放下
衣袖里的梅花
放下
心中的一块石头
就可以,随意穿过
月亮大的针眼
因为
我正用爱
爱着
因为啊
我正用爱
爱着
有爱在心,就会天地广阔得针眼都能穿得过月亮。爱对王爱民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就像他在这首诗的结尾一再强调和感叹的那样。《我是人间草木》一诗中,王爱民视自己为人间草木,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他这株草木,在心中熏着炭火,他文字中对世界的爱就是来自他自己的燃烧——那烈火,那热情!知天命,王爱民把爱视作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