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改出幸福感

文明-巴中  文明-巴中     2022-06-01      0

首页 > 头条

​​ “我刚看到公示,希望我们小区的改造能尽快动工,相信完成改造后,一定会变得更宜居。”5月24日,巴州区江北街道状元桥社区居民郑好满怀期待地说。

 

 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状元桥片区、通佛路片区、江北大道东段、红福片区、佛阳片区、草坝街片区、滨河北路中段7个片区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进行了集中公示,涉及小区百余个。

 

 近年来,我市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让百姓生活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据悉,今年我市计划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2个,涉及居民32076户。

 

环境更优美

 

平整的沥青路面、规划标准的行道标线、修缮一新的小区大门……今年春节,巴城江北市级机关小区完成更新改造,小区居民过上了一个“崭新”的新年。

 

 “改造后,环境变好了,左邻右舍出来活动的频率增加了,小区一天比一天热闹了……”提起小区的变化,居民吴荣华高兴地说。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对象主要是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主要包括基础、完善、提升三种类型。”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对2000年后、2005年前建成的,且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参与积极性高的城镇老旧小区,根据情况实施改造提升。”

 

经过改造,小区旧貌焕新颜。“我们小区建于30年前,以前最烦的是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污水横流,夏天臭气熏天。”想起以前小区环境,巴城黎明小区张大妈不禁皱起眉头。

 

如今,小区经过改造后有了整洁清爽的外墙,统一的水电气管网,规整的绿化带、停车区,还有崭新的路灯、监控和垃圾分类收集点,生活环境极大改善。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中,除了改“看得见”的环境,我市还大力挖掘地域文化,营造老街道老社区文化氛围。

 

“讲文明树新风”“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文明守法、乐于助人”“好风传家、邻里友善”……在巴城发改委家属院、江南小区等地,小区外墙及楼道、巷子内纷纷张贴了公益广告和文明标语以及好人榜宣传栏,小区“品质”逐渐提升。

 

 “作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内容之一,文化建设不仅让老旧小区焕发新貌,还能展现街道社区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打造新的文旅景观点和文化聚焦点。”巴州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75个、涉及10.15万户,改造量居全省第5位。

 

 机制更健全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民生福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改造过程中,我市采用线上线下等方式,征集群众改造诉求,前置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促进居民达成共识。”

 

 “改造前,我们通过组织小区业主开坝坝会、上门征集意见等方式,了解老百姓的诉求及改造要求,再结合设计专家的评估和建议,最终确定方案。”巴州区东城街道鼓楼社区相关负责人称,通过提前沟通商议,确实有效化解了不少隐形矛盾纠纷,更利于小区后续管理。

 

今年,为深入了解我市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情况,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还面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老旧小区业委会及居民,以实地走访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调查。

 

老旧小区改造“三分建,七分管”。如何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后半篇”文章,让小区“改得好”“守得住”,群众“住得好”?

 

我市提出,各地要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有机结合,将小区长效管理机制纳入改造实施方案同步推进。

 

巴州区在改造后探索建立“红色物业”管理机制,对有物业的小区,通过党建引领、党组织介入交叉任职等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对没有物业服务企业的小区由社区建立“红色物业服务站”,通过街道统筹、自治管理、社区兜底的方式,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后,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配合,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楼栋长、综合服务站等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引导居民协商确定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及业主议事规则,健全小区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城镇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续筹机制,促进改造后的小区维护更新进入良性轨道。”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