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在春天里守望春天,我们把忐忑捂在嘴上,一如春天在枝头分娩,把阵痛埋在土里。我们接续着春天的行程,壮丽山河悄然把春风酿成千言万语,吹过旧里和故人。
横亘的门槛无法阻滞的,还有国家的方向、城市的脉动、个人的尊严和幸福。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春山可望》,在历经考验的城市和乡村发现细节、关注改变,在历史与时代的新交点,讲述对“梦想”的追求、兑现和超越。
,时长00:54
“看这天女木兰,美不美……”5月24日,孙希娥一边放猪、采野菜,一边通过快手直播间与网友分享着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七一村木兰山庄的美景。运营着这个带动全村87户建档立卡户及众多村民农副产品销售的乡村旅游项目,孙希娥在这个特殊的春天,仍然乐观而坚定。村干部为一早上山的山庄人做核酸检测,山庄以美食持续支持抗疫人员,各安其位,守望相助。
纵在疫情阴霾下,满山春色关不住。众多七一村村民如孙希娥一样,不辱使命参与疫情防控,不负农时投入春耕生产。七一村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先锋队,包括两委班子成员及驻村工作队和各小组长、党员代表的13名同志坚守一线,迅速启动防疫应急机制,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帮助农民解决农资、香菇销售等问题。广大村民识大体、顾大局,众志成城,核酸检测不落一人,10余名村民为卡点捐赠物资……
疫情突袭,七一村村民能够迅速切换状态,做到全民一心、沉着应对,村党支部书记万森道出背后的精神密码。
七一村是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辽南山村。在解放战争中,吕庆余、王希珍烈士的鲜血浸润着这片质朴的土地;解放后,当地政府用党的生日命名这里为“七一大队”,后改为“七一村”;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迎来了翻身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艰苦奋斗,用汗水滋养贫瘠的土地,创造了遐迩闻名的“轿顶精神”,成为“农业战线学大寨”时期的一面光辉旗帜。
通往好日子的道路往往并不是平坦的。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七一村经济发展一度滞后,2015年末被纳为省级贫困村。面对重重困难,七一村党员群众誓要啃下“硬骨头”。
2018年,时任七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王鹏初到此地,听闻了村里的历史既自豪又激动,他说,“我找到了做好七一村党建工作的抓手,这里的历史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争取扶贫产业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菌棒寄养、黑猪养殖、民宿客栈、庭院养殖……2020年,昔日的“空壳村”实现村集体收入24.2万元,产业分红15.99万元,全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去年,村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1.38万元,远高于划定为6600元的辽宁省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收入基数标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为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18年,七一村开始筹建村史馆,并在2021年新增和升级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副产品展示等区域之后,正式更名为“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从筹建村史馆到展馆升级,七一村村民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光荣!”成了全村老少的共识。如今,即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发展生产困难重重,七一村的干部群众也没有被吓倒,万森感到大家“心特齐”。
从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轿顶精神,再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干担当精神,三代人在这片热土上接续奋斗,于困境中求发展,在奋进中谋振兴。“其实图的都是一件事儿——让群众过得更好。”听着先辈故事长大的万森说。
七一村将持续提高乡村环境治理水平,守护青山绿水原始风貌,以老轿顶自然风光和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为核心,依托木兰山庄提供的住宿餐饮服务,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全面激活七一村发展活力。万森说,凭着全村干群这股精气神,不管什么困难在前,也有信心答好乡村振兴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