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章直接放资源容易被删除……
其他文章形式都是假冒,大家注意区分
部分影片因版权原因,若暂时无法观看,次日再搜索片名即可。
━┉┉┉┉┉┉┉┉∞┉┉┉┉┉┉┉┉━
文丨易晓阿妹
在今年上半年,有一部火爆出圈的悬疑剧刷屏了我们的社交网络,这部被各大平台媒体称为「今年绝对不能错过的悬疑剧」,豆瓣评分8.9,从开播到现在,口碑一路高涨。
你肯定一下就想到了它的海报上,连皱纹与毛孔都十分清晰的凯特·温斯莱特。没错,这部剧就是目前正在腾讯视频极光TV热播的《东城梦魇》。尤其是,当你使用「鼎级剧场」大屏宅家追剧时,会加倍地沉浸入剧中那个「生锈」的东城之中。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演技和悬疑这两件事的看法。
首先吸引到观众的,肯定是凯特·温斯莱特,这是她阔别电视荧幕多年的回归之作。在这部剧中,温斯莱特一如既往地贡献了自己无限靠近角色的精湛演技,还因此,获得了今年艾美奖迷你剧单元最佳女主。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部剧以悬疑为类型标签的迷你剧,完全打破了常规悬疑剧的套路,带给了观众另一种观看悬疑剧的视角。
众所周知,在大部分的悬疑剧中,主角们总是睿智机警,凭借着主角光环,最终揭开真相,将凶手绳之以法。但在《东城梦魇》这部剧中,观众既不是因为惊心动魄的刺激场面,而腺上激素也不是被百转千回的烧脑推理所吸引,而是因为看到了一个个包裹着悬疑氛围的日常生活画面而产生了感动与共情。
这部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悬疑这一类型元素淡化,转而把戏剧镜头给到了,原本作为悬疑剧背景板的日常生活,转换了叙事的坐标轴。
这对于一部悬疑剧来说是非常大胆的尝试,因为它试图在不破坏观众心理预期的同时,通过改变观众熟悉的观看视角与观看体验,来重建一种对悬疑剧的认知思维,让观众看到了在悬疑剧中往往被忽略,甚至是作为盲点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状态。
也因此,这部剧的整体气质基调,从悬疑走向了心理剖析。
比如,剧中女主梅尔在调查艾琳死因时,看到了一段艾琳生前发布在网络上的视频,视频中艾琳坦言自己很疲倦,害怕无法承担起母亲的角色。下一个叙事镜头,就是梅尔与已经离世的儿子曾经冲突的画面。
这个闪回镜头甚至没有渲染任何的回忆滤镜,而是通过「门」这个不变的物品联通了回忆时空与当下时空,从而诠释了梅尔作为一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失去儿子的母亲,这些挥之不去的回忆对她来说依然历历在目,恍如当下。
剧中无时无刻不有这样的生活细节,来提醒我们关注到人物的个体性。被传言说性侵了十四岁小女孩的神父,为了不让自己再次陷入小镇流言,选择隐瞒案情细节。很明显,编剧和导演并非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在神父是「嫌疑人」这个身份上。
而是通过铺陈神父深陷的个体困境,一边是小镇上的人对自己的误解,一边是自己所信仰的包容与爱,让观众理解了作为「嫌疑人」的神父的心理状态,他虽然因为懦弱,无法供出事实真相,但在面对自己的信仰时,又显得十分坚定。
《东城梦魇》力图赋予剧中每个人物丰富矛盾的性格,让这些人物真切地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因此,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下,真正吸引到观众的其实是这个虚构小镇上,每个人物的情感流动。
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细致入生活的创作理念,这个剧并不是像大部分悬疑剧那样,以逻辑推演为主导,用环环相扣的谜面与谜底来推动剧情,而是围绕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人的感性状态为证据链条,推动案件的侦破。
以剧中人物使用媒介的状态为例,按照悬疑剧的套路,媒介是搜证过程中传递出有效证据的关键,所以一般剧情的重点会放在如何获取这样的媒介信息上。
但是反观《东城梦魇》这部剧,媒介的使用首先是服务于人物情感和人物关系。
比如,剧中关于艾琳死因最重要的「日记本」,镜头通过非常直白的方式表现了这本日记本被找到,然后被销毁的场景。重点并不是如何获取日记本,也并非要破解日记本上的文字信息。而是这本日记本作为证据载体,所承载的最终指向真相的人物关系。
以及艾琳闺蜜出于对艾琳的保护,认为艾琳不希望把自己与表亲约翰复杂关系的真相公之于众,从而以情感出发,做出了隐瞒真相的选择。不难发现,这部剧的悬疑点几乎都是靠着人物蜘蛛网般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织出来的谜。
再比如,结尾处的反转。梅尔来到年迈的卡罗尔家中,本来是正常的询问交流,但是在不经意间了解到了枪支丢失又复原的事情,通过调出这里的视频监控,发现了真正的凶手是自己最好朋友萝尔的最亲近的人。
同样的,如此偶然得来的真相并不是一般悬疑剧的风格,但是在这部剧中,媒介的获取与分析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谜底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
所以,当梅尔揭露真相后,她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好朋友?两个「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女性的关系将落在什么地方?这些向内的个体情感成为了这个剧关注的重点。
而这才是这部剧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东西,即,在一种日常生活氛围中看待谋杀与死亡,其实它并不复杂,也不恐怖,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生活的无力感,而这样的生活依然继续着。
在人设方面,作为悬疑剧的《东城梦魇》,也突破性地塑造了一位风格迥异的大女主。
剧中作为主角的女警探梅尔,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身穿制服的干练职业女性。而是一位人到中年,丧子失婚,满脸写着沧桑与倦意,却依然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普通女警察形象。
在剧中的现实主义笔法下,女主梅尔吃着垃圾零食,身形壮硕,穿着两层T恤,还露出边角,完全不顾形象。
而且她随时拿着电子烟吞云吐雾的人物状态,则更让她显得「昏昏欲睡」,仿佛沉浸在梦魇之中,醒不来,也睡不着,把一种丧的状态推到了极致。
而从具体的情节来看,梅尔因为想要获得孙子的抚养权,打算陷害孙子的亲生母亲凯莉。这样的污点行为放在正常的悬疑剧女主身上,那是对完美人设的破坏,但是为什么放在《东城梦魇》中的女主梅尔身上却让观众能接受呢?
并不是因为观众双标,而是因为观众相信了梅尔这个角色真实存在的可能,她并非完美,但她足够真实。
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梅尔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共情了她的脆弱与痛苦,也包容理解了她的缺点与不完美。
并最终,从梅尔这个普通女警察身上,感知到了个体在面对糟糕的人生境况时的普遍生存状态。正是梅尔的行事唤起了普遍的集体意识,让她周围的朋友们和电视屏幕前的观众愿意选择去相信梅尔,靠近梅尔。
所以,这个角色身上既要有非常普通接地气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一种向上野蛮生长的力量感。然而,出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是曾经风靡全球的美人——凯特·温斯莱特。
梅尔这个角色与当年的「露丝」显然反差强烈,但是与温斯莱特本人,用她的话来说,是她从业以来,最靠近本人的角色。
而纵观虚构故事中的梅尔与现实中的温斯莱特,就可以发现她们身上都带有一种不加修饰的天然气质,即,一种仅仅通过一具被现实生活「雕刻」的身体与特写下,粗旷坚定的面部表情,就能散发出来的原始女性力量。
而这样的气质背后其实是来源于一种寻求真实,反击生活的坚韧感。
对于剧中的梅尔来说,生活给了她太多难以承受的磨砺,但她依然要继续自己的工作,追求案件的真相,即使这样的真相可能是以毁灭为代价,但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身为警察的使命。她是女人,也是母亲,是女儿,也是家园的守护者,真相的揭露者。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凯特·温斯莱特来说,从「露丝」到「梅尔」,几十年的时间,她演过为纳粹服务,一生充满悲剧的文盲,演过身为女性,被历史掩藏的古生物学家……
这些女性角色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她们身上都能看到两种东西。一种是这些女性角色身上像梅尔那样,始终带有一股韧性。就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挫折越多,她们却反而能迸发出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
另一种东西则是温斯莱特将生活赐予自己的岁月沉淀,注入到这些角色身上,让角色与自我达成融合,带给观众一种最「真实」的表演,这是作为演员凯特·温斯莱特的使命。
当角色和演员都将追求真实与力量作为目标的时候,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面生活的镜子。也因此,我们才能够在《东城梦魇》中看到一个最靠近「想象真实」的梅尔形象。
最后,《东城梦魇》这部剧改变了悬疑剧所圈定的套路方向,以日常细节入手,通过赋予剧中每个角色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将小镇中表层的人物关系抽丝剥茧,为之注入更为隐秘深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情感,以此支起悬疑剧情的推进。
但其实这个剧最终想要探讨的是关于原生家庭的救赎与接纳。
从第一集开始,萦绕在梅尔心中关于儿子去世的事情就反复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而梅尔与心理医生就「遗传」的问题讨论过多次,但其实这里的「遗传」则是一种对原生家庭的继承的恐惧。
剧中给到了一场母亲给梅尔道歉的戏剧情节,梅尔原谅了母亲,但是在儿子离世的事情上,梅尔却还是无法原谅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这部剧并没有给出任何正面的解答。
但直到第七集结尾,神父说出了一段话,教大家无论如何要去「爱」。虽然无奈,但是「爱」似乎是平凡普通的人类唯一能够随时拿起来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武器。
梅尔选择踏出了第一步,来到了萝尔的住处,接住了因为崩溃,无法站立的萝尔,最终两人紧紧相依,完成了和解。梅尔回到家中,终于踏上了儿子去世的阁楼。
《东城梦魇》这部剧不是结束在了向下走向「地下」,发现新秘密的镜头,而是结束在了梅尔向上,走向阁楼的镜头,也正对应了这部剧并非是探讨犯罪的深渊,而是期望身处泥淖的人能拥有自我原谅,重新振作的勇气。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