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幻想“一旦台海有事,美国会做点什么”?

欧洲时报  欧洲时报     2022-05-28      0

首页 > 头条

​​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日本时发表 “刺激且混乱”的涉台言论,看似只是其亚洲之行的一个“插曲”, 却一以贯之暴露了华盛顿打台湾牌、“以台制华”的常规玩法与险恶用心。 置于美国“围圈”中国动作连连的背景下,不管是亚太地区还是台海之间,都将风浪迭起,而这种紧张氛围对任何一方都不利。

 

访日期间,拜登先是表态,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发起行动,美国愿意动用军力“保卫”台湾。 如此刺激性言论震惊海内外。转天拜登却又改口了,表示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白宫方面也迅速澄清,拜登的言论并不代表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改变。即便如此,这依然给“台独”势力留下了“一旦台海有事,美国会做点什么”的想象空间。

 

长期以来,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明面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拜登上台以来,在多个场合声称“不支持台独”, 但却通过“打补丁”、“开后门”、 玩文字游戏、说一套做一套等手法持续侵蚀、掏空一个中国根基,不 断触碰试探北京底线,也不断给“台独”势力不切实际的幻想。

 

5月初,美国国务院网站更新修改了“美台关系现况描述成果清单”, 删除了原版本中有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以及“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 等关键性表述,取而代之的则是“基于与台湾关系法、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的一个中国政策”。 这被外界视为美国对台政策有意尝试转变、虚化“一中”的重要迹象。

 

“军事协防台湾”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早在去年10月,拜登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就被问到过,拜登当时同样回答会以军事力量“保卫”台湾——当然,同样也是白宫官员紧急澄清。美联社指出,传统上美国政府一直避免对台湾作出明确的 “安全保证”,而是选择维持一种 “战略模糊”政策。因为美国一旦进行明确表态,意味着必须承担与北京方面直接军事对抗的现实风险。 这样的风险,美国愿担吗?敢担吗?

 

不妨看看乌克兰的处境。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说了很多安抚乌克兰的漂亮话,但却一直以乌克兰非“北约”国家为借口,坚持不派兵,也让台湾社会进一步看清了美国所谓“军事协防台湾”的真实面目。 台湾民意基金会3月一项民调显示, 相信美国会协防台湾的台湾民众,从半年前的65%骤降到34%,降幅高达三成。台湾社会越发看得真切,可惜“台独”势力对美国的空头支票选择性失明、一心“倚美抗中”。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 米利前不久表态,“台湾最好的防御是由台湾人来完成,我们当然会帮助台湾,就像现在帮助乌克兰一 样”,可谓道出了美国“挺台”的“最大尺度”。说到底,华盛顿乐于利用台湾这个棋子“花式挑衅”北京, 却不会为了台湾的前途而与北京彻底“硬刚”。

 

但任何形式、程度的挑衅都是有代价的,何况还是美方反复在敏感议题上口无遮拦、反复给“台独” 势力壮胆。不管是中国外交部有关“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的警告,还是中国军队在台岛周边战备警巡和实战化演练、中俄轰炸机在三大海域联合巡航等动作,均展示了北京捍卫底线的决心、信心、能力与准备。

 

对于华府频频操弄台湾问题的作法,美国老一代政治家基辛格近日提出警告: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关系紧张,双方须设法避免让台湾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中心点;美国不应通过诡计或渐进的方式,制定“两个中国”解决方案;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一直保持耐性,日后也会继续这么做......遗憾的是,这些透过历史与现实的批判性观察,很难在当前美国政治运作中生发。

 

纵观拜登亚洲之行,但凡美国 “瞧得起”的亚太地区伙伴,好处都安排上了,台湾却独被排除在美国力推的“印太经济框架”的小圈子之外。就在拜登“失言”前夕, 尽管有美国国会决议和美国国务卿的加持,台湾“闯关”世卫大会的企图再次被挫败。如此看来,美国“挺台”不仅未必真心,而且也可能不灵。 这是民进党当局迫切需要更新的观念。

 

幻想“一旦台海有事,美国会做点什么”,不啻痴人说梦。

 

(欧洲时报)

 

编辑:马行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