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网友在吐槽曲阳,下面的评论区,也有人谈到张坤和刘彦春,今年的业绩也很差,这确实是事实,买了他们基金的基民心情我也很能理解,谈谈我对他们的一些理解,也给持有他们基金的基民多一些信心。
回想年初一二月份的时候,他们都是非常火的明星经理,曲阳是16-20年业绩最好的经理,张坤是13-20年业绩最好的经理,刘彦春这四五年业绩也很好,这些机构当时疯狂鼓吹的数据,让多少基民为之疯狂,也把这几位经理规模都推到了500亿以上。
恰巧,这三位经理的基金我都买过,并且还都挣了钱,谈谈我的买入持有过程。
曲扬的持有体验是最差的,因为我买入的是新基金,2015年10月买入的前海开源稀缺资产混合,这只基金的名字看着还比较吸引人,是一只新发的基金。那时候就是觉得市场相对稳定了,大跌的阶段过去了,买新基金,经理从容建仓,收益应该还能不错。当时钱很少,就买了一千元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当基金可以开始赎回钱,市场就迎来了16年初的熔断,一两周内下降的幅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一两周下跌一千点,把15年以来的牛市氛围彻底杀灭,把所有场内场外的融资盘彻底杀出具,无数人爆仓血本无归。我的这一只基金,从可以卖开始,就是浮盈近40%,今年持有曲阳基金的基民们,现在的浮亏和我当时那个阶段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在这之后的四年中,我提不起一点兴趣,我一年看一眼是亏的,就再也不想看,和现在多少基民的心情是一样的,那时候还没怎么想骂经理,更多的是想骂市场,骂已经有涨跌幅限制的情况下,还弄出个熔断的政策。当时大家都在亏,对单个经理没什么好抱怨的,比较起来,这几年的基民是幸福多了。
时间来到了2020年3月,我看着指数才两千多点是,基金竟然还盈利了,还盈利50%,想着这还真不错,还有上涨的空间,然后等到了市场7月份高潮时,盈利120%之后,清仓卖出了。虽然后面它又上涨了很多,也没再碰了。
买刘彦春的基金,是正赶上当时支付宝推荐,时间在19年的某个月,印象都不深了,我后来以为是20年初买的,看记录才知道是19年买的,一千元,最高时收益150%,中级还有过分红,拿到现在,收益缩水的一半,变成74%左右,一直没管,就那样放着。
张坤的基金,买的仓位比较重,20年3月时候,指数又跌的比较多了,就买了一万的易方达中小盘,跟着天天基金网首页的推荐,中间有亏有赚,到六七月份高潮了一波,收益有50%,回撤了一点,等待10月份时,感觉调整差不多了,后来陆续又买了两次,本金加到了两万,最好的时候,浮盈有一万七,一月份的时候,那时候看着每天的浮盈也能挣钱,感觉好到爆。但慢慢的感觉持仓的白酒确实有点高,好几次都想卖了,但是看着涨的那么好,看着白酒跌下来又起来两次,还真有点舍不得,直到21年春节后,看着实在跌的太离谱,在节后第五天大跌时,卖出了两万,保留了一万多一点的浮盈,现在又亏到了九千五。易方达蓝筹我也买了,最初的仓位一万,最多时加到
一万二,当时买的时候确实对四百亿的规模有点担心,但涨的实在很好,这大半年中,基本就没啥回调,当时是后悔为啥不敢果断上车,最多时也盈利了快二十个点,春节后刚大跌时,还补仓了一千,后来感觉情况不对,再跌就亏本了,在节后第五天也卖的只剩下一千,等看到一季度持仓更新时,规模居然达到了八百亿,把最后一点仓位清了,一万二最终浮盈二百元。
从我的持有经历来看,挣到了钱的关键,一是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像曲扬整整走过了一轮熊市到牛市的轮回;二是买在了大盘相对合适的位置。
从基金经理的风格来分析:
曲扬是偏向做行业轮动的,在18年、19年、20年他基本都押对了风口,到了21年开始,有点流年不利,感觉喝水都塞牙,年初的港股被暴揍,后来的调仓又常赶不上趟,就算是挂名的前海开源医疗今年都在医疗基金中垫底,上帝常常是公平的,不会让你每年都那么顺,即使他能帮基民挣钱,但曲线也一定不是直线向上的。曲经理这一波相对重仓证券,看年底能不能翻身吧。客观上来说,做行业轮动的经理,当规模做大了之后,常常调仓不那么灵活,再想取得像之前那么亮眼的收益,还是有困难的。但曲经理对宏观方向的判断,还是有一定水准的,不要太过担心。
张坤和刘彦春的风格是相对接近的。张坤是倾向与买入优质的公司并长期坚持持有,从13年就坚定满仓买茅台,有几个经理有这样的耐心,又有几个人在13年对白酒能又那样坚定的判断,他只是在做自己认定的事,碰巧20年疫情,让大家发现白酒业绩有这么高的确定性,炒的太过,最终泡沫破灭,靠下跌和时间才能逐渐消化估值。
刘彦春在博时基金的时候,最初也是偏行业轮动风格,但却总是赶不上趟,后来改为自下而上的精选个股,业绩好了一年,然后赶上了13年至15年极致的中小盘行情,涨幅中证1000>中证500>沪深300>上证50,然后刘彦春在15年的牛市中,和张坤一样表现很一般。然后16年初的熔断之后,市场在外资的带动下,开始对蓝筹白马股的拥抱,最终在21年春节走到高潮,随后泡沫破灭。我忘了是1月还是2月份,看到过一篇专门分析刘彦春的文章,说随着市场对价值投资的认可还有注册制的推行,像13-15年那样市场风格极端的行情不会再上演,刘彦春投资风格的业绩能相对平稳,没想到市场打脸来的如此之快,今年春节之后,又是越偏小盘的指数,涨的越好,越偏的大盘指数,跌的越狠,他的业绩,今年又拉胯了下来。
反而今年像专注于做中小盘不抱团的经理丘栋荣,杨锐文,再5月份之后业绩一飞冲天。
从对基民的保护上来看:
张坤、刘彦春做的比曲扬好的多,这也恰恰是曲扬今年被骂的这么狠的原因。在市场走向疯狂,白马股冲向高潮的时候,张坤很早就对基金进行了限购,在2月份春节过后不久,就对易方达中心盘分红,限制基民买入,易方达蓝筹也是很早就限购,至于后面还像小鱼干一样不断向里面冲的基民,那又是图个什么,对基金经理特别相信,那又跌了一段时间之后怎么又不相信了吗。刘彦春的基金也做了限购。
而前海开源的曲阳那个时候在做什么,在做什么,在发新基金,还发售了一百亿。前海开源的基金规模总体较小,对扩大基金规模提高收益的渴望,超过了保护基民,为基民赚取收益的思考。从这一点来说,是比较不道德的。但那时候,市场上大多数基金公司不都是趁着市场好,多发基金吗,也不是前海开源一家是这样,我没买曲阳的新基金,买的其他新基金照样有跌的像屎一样回本无望的。基金好卖的时候,不好做,好做的时候不好卖,规律无不如此,基民亏钱了,其实也怪不了太多其他人,只不过曲扬当时卖的基金最多,碰巧业绩也不怎么好,被人骂的最多,也就很能理解了。
买入时多想想为什么,买入后就不会那么的难受,问问当时自己看好的理由还在不在。如果亏损了的基金,慢慢的小金额定投,终于有回本的时候,想想当年的前海开源稀缺资产,从-40%不也慢慢的做回来了吗,何况,一轮大的主升浪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就将到来,现在受不了卖了,将来涨的特别好了再过来高位站岗?此时耐心坚守的,未来几个月说不定就能回本盈利,但能否控制住到时候不去加仓干,就很考验人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