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市场再次调整。如果你一直看我的文章...
- 交易者简放
- 2025-03-08 10:32:31
周五,市场再次调整。如果你一直看我的文章,没有落下,你就知道,市场再次验证了我的观点。2月28日的大阴线之后,反而开启了一波容易赚钱的上升段,等大家都认为走好了,周五反而调整了。
所以,切记我前段时间讲的这段话:
难度最低的时候、最容易赚钱的时候、胜率最高的时候,就是调整或者恐慌后,也是大多数人认为不行的时候。反之,难度最高的时候、最难赚钱的时候、胜率最低的时候,反而是大涨后或者发酵后,也是大多数人挤破头要冲进去的时候。
这就是波段思维。
波段思维和牛熊思维,是有巨大差异的。
1、牛熊思维,看市场直上直下,非牛即熊。认为现在是熊市,不值得做,一竿子打死,看不到其中的结构性机会。
2、波段思维,不存在牛熊,就是当前这个位置,有没有概率优势,在当前位置下单,未来(几日或者几周)有没有机会高抛出去?有的话,就是一笔有优势的可能成功的交易。
所以,很多人看不明白我的策略,或者说理解不了我的操作,基于思维模式的出发点,就是不一样的。
建立了波段思维,你对于当前市场上的各种情绪,就是降维打击。不是说你每一次都会对,而是说你将超脱于市场各种博弈和情绪之上,不会随意被影响,而是能利用短期情绪的高点和低点,逆向收割,长期看,稳定盈利不难。
而很多人依然还活在发酵后追涨,调整后杀跌的生物链最底端,这种牛熊思维,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判断——用宏大叙事框定市场,却忽视了微观波动中的结构性机会。
波段思维和牛熊思维两者的差异,本质是认知维度的碾压。
一、牛熊思维:直上直下的认知陷阱
牛熊思维者眼中,市场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万物暴涨”的牛市,要么是“泥沙俱下”的熊市。这种思维源于三个致命误区:
1、线性外推的惯性:牛熊思维者习惯用过去推导未来。例如,2024年A股持续调整时,悲观者认为“跌破2800点后必然崩盘”,却忽视了政策底与市场底的错位规律。正彼得·林奇所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但牛熊思维者往往在绝望中割肉。
2、宏大叙事的绑架:他们沉迷于“美联储加息周期”“经济衰退论”等宏观叙事,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再差的行情也有30%个股跑赢大盘,例如2024年熊市中,电力、黄金等防御板块逆势上涨,而牛熊思维者因“熊市不操作”的教条错失机会。
3、情绪化决策的循环:牛熊思维与市场情绪共振——上涨时认为“这次不一样”,下跌时坚信“这次更糟糕”。2025年2月港股科技股剧烈波动时,牛熊思维者频繁追涨杀跌,而波段交易者却通过“买在恐慌,卖在亢奋”收割利润。
所以,牛熊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它将复杂多变的市场简化为"牛市-熊市"的判断题。这种思维模式源自人类与生俱来的分类本能——远古时期人类需要快速判断"安全-危险",这种生存本能被错误地投射到现代金融市场。
二、波段思维:微观视角下的概率游戏
波段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将市场分解为可操作的片段,其核心在于三个维度:
1、无视牛熊,只问位置和概率优势
“当前位置有没有概率优势?”这是波段交易者的核心问题。当大盘市场情绪崩塌时,他们敢于在恐慌中买入,当市场转强的时候,他们敢于在主线板块回踩时加仓。
2、动态决策的精密算法
波段交易是一套严谨的程序,包括市场强弱判断、交易方向选择、买卖点锚定。强势市场容忍波动做大波段,弱势市场收紧止损止盈。
3、反人性的逆情绪操作
波段交易短期总是逆情绪操作的,高潮人声鼎沸减仓,而恐慌无人问津加仓。和价值投资的长期交易不同,波段交易考量的是短期市场情绪,在信息泛滥传播快速的时代,投资者更容易情绪化,所以,更容易被波段交易的逆情绪方法捕捉。
总之,思维的核心:
时间维度:拒绝"永恒正确"的执念,专注短期(比如2-4周)的有效交易窗口;
空间维度:不预测绝对高低点,把握15%-25%的有概率优势的波段;
能量维度:通过量价语音识别不同位置的概率。
三、思维博弈:为何90%的人学不会波段?
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做不好波段,在于时间尺度错配:
1、牛熊思维者盯着周线月线图争论多空,波段思维者却在日线甚至60分钟线寻找买卖点。前者像用天文望远镜看路,后者像用显微镜做手术。
2、概率与完美的冲突
例如,波段交易追求“60%胜率+2:1盈亏比”的统计优势,而牛熊思维者渴望“100%确定性的暴利”。
3、执行力的反人性考验
当市场恐慌时,牛熊思维者选择“等企稳”,而波段思维者看到的是“赔率空间”。下跌中,波段交易者可以通过“恐慌性放量+催化”模型在波谷抄底,但普通人难以克服“接飞刀”的恐惧。
四、破局之道:构建波段思维,重置认知坐标
删除“牛市”“熊市”等词汇,改用“强势区间/弱势区间”;
建立“波段清单”:每日记录符合“波段条件的标的;
量化交易信号:市场强弱、仓位管理、买入条件、卖出条件、止损条件等;
建立反馈闭环:每周复盘(统计胜率、盈亏比、最大回撤)、错题归因(将亏损交易归类为“模式内止损”或“模式外冲动”,前者坚持,后者改正)。
市场的本质是混沌的,牛熊思维试图用简单的标签驯服它,而波段思维选择与波动共舞。当你能在市场暴跌时冷静计算“恐慌带来的赔率”,在暴涨时警惕“亢奋埋下的风险”,才算真正踏入交易的圣殿。记住:K线是人性博弈的残影,而波段思维,是残影中照见真实的镜子。
真正的市场赢家,都是时空折叠大师。他们既能在大的走势结构上看清潮汐方向,更懂得在小级别上捕捉浪花的力量,顺大势逆小势。这种认知升维带来的,不仅是账户数字的变化,更是对市场本质的深刻理解——这里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只有永恒波动的概率艺术。
所以,切记我前段时间讲的这段话:
难度最低的时候、最容易赚钱的时候、胜率最高的时候,就是调整或者恐慌后,也是大多数人认为不行的时候。反之,难度最高的时候、最难赚钱的时候、胜率最低的时候,反而是大涨后或者发酵后,也是大多数人挤破头要冲进去的时候。
这就是波段思维。
波段思维和牛熊思维,是有巨大差异的。
1、牛熊思维,看市场直上直下,非牛即熊。认为现在是熊市,不值得做,一竿子打死,看不到其中的结构性机会。
2、波段思维,不存在牛熊,就是当前这个位置,有没有概率优势,在当前位置下单,未来(几日或者几周)有没有机会高抛出去?有的话,就是一笔有优势的可能成功的交易。
所以,很多人看不明白我的策略,或者说理解不了我的操作,基于思维模式的出发点,就是不一样的。
建立了波段思维,你对于当前市场上的各种情绪,就是降维打击。不是说你每一次都会对,而是说你将超脱于市场各种博弈和情绪之上,不会随意被影响,而是能利用短期情绪的高点和低点,逆向收割,长期看,稳定盈利不难。
而很多人依然还活在发酵后追涨,调整后杀跌的生物链最底端,这种牛熊思维,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判断——用宏大叙事框定市场,却忽视了微观波动中的结构性机会。
波段思维和牛熊思维两者的差异,本质是认知维度的碾压。
一、牛熊思维:直上直下的认知陷阱
牛熊思维者眼中,市场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万物暴涨”的牛市,要么是“泥沙俱下”的熊市。这种思维源于三个致命误区:
1、线性外推的惯性:牛熊思维者习惯用过去推导未来。例如,2024年A股持续调整时,悲观者认为“跌破2800点后必然崩盘”,却忽视了政策底与市场底的错位规律。正彼得·林奇所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但牛熊思维者往往在绝望中割肉。
2、宏大叙事的绑架:他们沉迷于“美联储加息周期”“经济衰退论”等宏观叙事,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再差的行情也有30%个股跑赢大盘,例如2024年熊市中,电力、黄金等防御板块逆势上涨,而牛熊思维者因“熊市不操作”的教条错失机会。
3、情绪化决策的循环:牛熊思维与市场情绪共振——上涨时认为“这次不一样”,下跌时坚信“这次更糟糕”。2025年2月港股科技股剧烈波动时,牛熊思维者频繁追涨杀跌,而波段交易者却通过“买在恐慌,卖在亢奋”收割利润。
所以,牛熊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它将复杂多变的市场简化为"牛市-熊市"的判断题。这种思维模式源自人类与生俱来的分类本能——远古时期人类需要快速判断"安全-危险",这种生存本能被错误地投射到现代金融市场。
二、波段思维:微观视角下的概率游戏
波段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将市场分解为可操作的片段,其核心在于三个维度:
1、无视牛熊,只问位置和概率优势
“当前位置有没有概率优势?”这是波段交易者的核心问题。当大盘市场情绪崩塌时,他们敢于在恐慌中买入,当市场转强的时候,他们敢于在主线板块回踩时加仓。
2、动态决策的精密算法
波段交易是一套严谨的程序,包括市场强弱判断、交易方向选择、买卖点锚定。强势市场容忍波动做大波段,弱势市场收紧止损止盈。
3、反人性的逆情绪操作
波段交易短期总是逆情绪操作的,高潮人声鼎沸减仓,而恐慌无人问津加仓。和价值投资的长期交易不同,波段交易考量的是短期市场情绪,在信息泛滥传播快速的时代,投资者更容易情绪化,所以,更容易被波段交易的逆情绪方法捕捉。
总之,思维的核心:
时间维度:拒绝"永恒正确"的执念,专注短期(比如2-4周)的有效交易窗口;
空间维度:不预测绝对高低点,把握15%-25%的有概率优势的波段;
能量维度:通过量价语音识别不同位置的概率。
三、思维博弈:为何90%的人学不会波段?
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做不好波段,在于时间尺度错配:
1、牛熊思维者盯着周线月线图争论多空,波段思维者却在日线甚至60分钟线寻找买卖点。前者像用天文望远镜看路,后者像用显微镜做手术。
2、概率与完美的冲突
例如,波段交易追求“60%胜率+2:1盈亏比”的统计优势,而牛熊思维者渴望“100%确定性的暴利”。
3、执行力的反人性考验
当市场恐慌时,牛熊思维者选择“等企稳”,而波段思维者看到的是“赔率空间”。下跌中,波段交易者可以通过“恐慌性放量+催化”模型在波谷抄底,但普通人难以克服“接飞刀”的恐惧。
四、破局之道:构建波段思维,重置认知坐标
删除“牛市”“熊市”等词汇,改用“强势区间/弱势区间”;
建立“波段清单”:每日记录符合“波段条件的标的;
量化交易信号:市场强弱、仓位管理、买入条件、卖出条件、止损条件等;
建立反馈闭环:每周复盘(统计胜率、盈亏比、最大回撤)、错题归因(将亏损交易归类为“模式内止损”或“模式外冲动”,前者坚持,后者改正)。
市场的本质是混沌的,牛熊思维试图用简单的标签驯服它,而波段思维选择与波动共舞。当你能在市场暴跌时冷静计算“恐慌带来的赔率”,在暴涨时警惕“亢奋埋下的风险”,才算真正踏入交易的圣殿。记住:K线是人性博弈的残影,而波段思维,是残影中照见真实的镜子。
真正的市场赢家,都是时空折叠大师。他们既能在大的走势结构上看清潮汐方向,更懂得在小级别上捕捉浪花的力量,顺大势逆小势。这种认知升维带来的,不仅是账户数字的变化,更是对市场本质的深刻理解——这里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只有永恒波动的概率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