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全面扭亏盈利大增,股价怎么就不涨
- 贞子的日常操作
- 2025-01-13 15:11:01
猪企全面扭亏盈利大增,股价怎么就不涨?
2024年已经结束,多个生猪养殖企业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宣布业绩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扭亏为盈。牧原股份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0亿元~180亿元,同比增长498.75%~522.21%,预计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90亿元~200亿元,同比增长584.97%~610.49%,同比扭亏且是2021年以来同期最好的业绩表现。
温氏股份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将创下上市以来最高水平,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0亿~95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63.9亿元。甚至于之前债务缠身不得不进行破产重整的ST天邦也同样如此,自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主营业务生猪养殖实现盈利,公司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3.6亿元~15.6亿元。虽然这部分盈利中包含了公司出售史记生物32.91%股权产生的9.95亿投资收益,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只有1.9亿元~2.8亿元。但是作为一家刚刚从生死线返回的公司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按道理来说,上市公司发布扭亏为盈公告肯定是利好消息,以往发生这种情况之后股价都会出现明显上涨。但是这些生猪养殖企业的股价反应却显得相对平淡。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股价创近期新低,ST天邦虽有上涨但是也冲高回落了。这种市场表现让不少投资者都很费解,怎么股价不涨呢?特别是以业绩预告的数据来看,牧原股份市盈率仅仅只有十倍左右,难道还很贵吗?事实上研究机构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是非常看好的,例如最近半年内牧原股份就有多家研究机构发布了研究报告,评级都是买入或者增持。基金的持仓数据也显示是加仓的,2023年年底有775个基金持有36337.85万股,到2024年中期有869个基金持有42953.91万股,增仓很明显。
这就很奇怪了,一方面业绩确实在增长,另一方面研究机构很看好,基金也拿出真金白银在购买,可是股价却没能和大家预期的那样上涨,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我们看一个细节,最近一年中研究报告里面对公司未来的描述发生了变化。海通国际2023年5月对牧原股份的研报中认为股价价值67元,当时是40元左右;2023年8月调整目标到46元,当时是40元左右;2024年1月再次调整目标价为56.81元,当时还是40元左右。由此可见虽然研究机构一直很看好,股价却基本保持不动而且还有小幅度下滑。别的研究机构更滑头,虽然认为未来每股收益会在3元到4元多区间保持增长,也做出了增持或者买入的评级,但是不再预测目标价。
为啥都改了性子呢?因为实在以前是预测很离谱。生猪养殖企业是很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按道理来说股价会随着周期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当市场处于低迷期的时候,企业盈利变差甚至大幅度亏损,股价会下跌到比较低的水平。当市场处于繁荣期的时候,企业盈利情况特别好,股价会涨得比较高。牧原股份以前确实就是这样的,在2020年那个周期的时候,股价从2018年年底的20元左右涨到2020年3月最高接近140元。那一次的上涨也是猪肉价格最高的时候,2021年初每吨猪肉价格逼近3万元。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再也没有出现历史上那种波幅巨大的猪周期了,猪肉价格始终保持在13000元到20000元之间波动,猪肉养殖企业长期保持在亏损与小幅度盈利状态。由于企业盈利始终不能出现投资机构预期的那种超高增长,生猪养殖企业的股价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波动,一直维持在现在水平小幅度波动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由于大量的雄厚资本涌入这个行业,行业中出现了牧原股份这样的巨无霸。这种企业的实力极强,一方面生产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也亏得起。大型企业都很多,都不会和以前一样在亏损的时候轻易退出市场,由此导致市场的供应总量始终比较高,自然周期的波动就会下降,企业的盈利也不太可能有以前那么高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性已经被这些大型企业逐渐抹平了,从以前的较强的周期性波动变成了较弱的周期性波动。作为投资者来说,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以前是周期低点巨亏的时候,只要企业不会倒闭股价尽量低点的时候买入,然后等待周期的高点在企业盈利大增的时候卖出。现在由于波动性下降,股价也不低,没有那么大的增长空间了。如果股价不涨,那获利的方式就只有分红一条路,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股息率是否足够,现阶段2%-3%的股息率不够吸引人。基金又不能持续募集资金推高股价,自然后期继续买入的机构会变少,当然就会变成鸡肋一样了。
2024年已经结束,多个生猪养殖企业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宣布业绩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扭亏为盈。牧原股份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0亿元~180亿元,同比增长498.75%~522.21%,预计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90亿元~200亿元,同比增长584.97%~610.49%,同比扭亏且是2021年以来同期最好的业绩表现。
温氏股份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将创下上市以来最高水平,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0亿~95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63.9亿元。甚至于之前债务缠身不得不进行破产重整的ST天邦也同样如此,自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主营业务生猪养殖实现盈利,公司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3.6亿元~15.6亿元。虽然这部分盈利中包含了公司出售史记生物32.91%股权产生的9.95亿投资收益,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只有1.9亿元~2.8亿元。但是作为一家刚刚从生死线返回的公司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按道理来说,上市公司发布扭亏为盈公告肯定是利好消息,以往发生这种情况之后股价都会出现明显上涨。但是这些生猪养殖企业的股价反应却显得相对平淡。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股价创近期新低,ST天邦虽有上涨但是也冲高回落了。这种市场表现让不少投资者都很费解,怎么股价不涨呢?特别是以业绩预告的数据来看,牧原股份市盈率仅仅只有十倍左右,难道还很贵吗?事实上研究机构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是非常看好的,例如最近半年内牧原股份就有多家研究机构发布了研究报告,评级都是买入或者增持。基金的持仓数据也显示是加仓的,2023年年底有775个基金持有36337.85万股,到2024年中期有869个基金持有42953.91万股,增仓很明显。
这就很奇怪了,一方面业绩确实在增长,另一方面研究机构很看好,基金也拿出真金白银在购买,可是股价却没能和大家预期的那样上涨,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我们看一个细节,最近一年中研究报告里面对公司未来的描述发生了变化。海通国际2023年5月对牧原股份的研报中认为股价价值67元,当时是40元左右;2023年8月调整目标到46元,当时是40元左右;2024年1月再次调整目标价为56.81元,当时还是40元左右。由此可见虽然研究机构一直很看好,股价却基本保持不动而且还有小幅度下滑。别的研究机构更滑头,虽然认为未来每股收益会在3元到4元多区间保持增长,也做出了增持或者买入的评级,但是不再预测目标价。
为啥都改了性子呢?因为实在以前是预测很离谱。生猪养殖企业是很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按道理来说股价会随着周期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当市场处于低迷期的时候,企业盈利变差甚至大幅度亏损,股价会下跌到比较低的水平。当市场处于繁荣期的时候,企业盈利情况特别好,股价会涨得比较高。牧原股份以前确实就是这样的,在2020年那个周期的时候,股价从2018年年底的20元左右涨到2020年3月最高接近140元。那一次的上涨也是猪肉价格最高的时候,2021年初每吨猪肉价格逼近3万元。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再也没有出现历史上那种波幅巨大的猪周期了,猪肉价格始终保持在13000元到20000元之间波动,猪肉养殖企业长期保持在亏损与小幅度盈利状态。由于企业盈利始终不能出现投资机构预期的那种超高增长,生猪养殖企业的股价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波动,一直维持在现在水平小幅度波动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由于大量的雄厚资本涌入这个行业,行业中出现了牧原股份这样的巨无霸。这种企业的实力极强,一方面生产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也亏得起。大型企业都很多,都不会和以前一样在亏损的时候轻易退出市场,由此导致市场的供应总量始终比较高,自然周期的波动就会下降,企业的盈利也不太可能有以前那么高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性已经被这些大型企业逐渐抹平了,从以前的较强的周期性波动变成了较弱的周期性波动。作为投资者来说,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以前是周期低点巨亏的时候,只要企业不会倒闭股价尽量低点的时候买入,然后等待周期的高点在企业盈利大增的时候卖出。现在由于波动性下降,股价也不低,没有那么大的增长空间了。如果股价不涨,那获利的方式就只有分红一条路,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股息率是否足够,现阶段2%-3%的股息率不够吸引人。基金又不能持续募集资金推高股价,自然后期继续买入的机构会变少,当然就会变成鸡肋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