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陈运涛:一心一意做“衣”件事

北海新闻网  北海新闻网     2022-03-28      0

首页 > 时尚

​​2022-03-28 17:19

陈运涛在叠旗袍。 钟双莲 摄

2022-03-28 17:20

裁剪衣服。 钟双莲 摄

“哒、哒、哒……”在南珠市场二楼一个小店里时常传出缝纫机的声音,经常有人提着衣服从这里进进出出。

小小的店面装修简陋,老式黑色脚踏缝纫机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店铺的三面墙上挂满了不同款式和图案的手工唐装、手工旗袍、手工礼服及各式各样的布料。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人正专注地给客人量身。他叫陈运涛,是这间店的主人。

受从事裁缝工作的叔叔影响,陈运涛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裁缝。1989年,20出头的他毅然离开老家河池去玉林找制衣师傅学习裁缝技术。在玉林做裁缝学徒的3年时间,陈运涛对制衣的步骤和手法从一知半解到了然于心,制衣水平得到很大提升。1993年,陈运涛夫妻俩被北海的开发热潮所吸引,决定来北海发展。

不久后,夫妻俩就在南珠市场二楼开了这家南珠旗袍店。如今陈运涛54岁,裁缝这行他干了33年。让他一直坚持的,是热爱。

“制衣很需要耐心,就像我们做一个旗袍的扣子,要从小布条开始一点点地压紧缝制才可以做得结实、美观。”陈运涛说。做一个衣服领口的打底垫,他要不断地重复做画线、裁剪这两个动作,直到得到他认为满意的尺寸和形态。陈运涛一直坚持精细制衣的理念。他说在制衣时准确的测量数据非常重要,尤其是旗袍更需要寸寸精心,因此他每次给顾客量身都格外专注。店里的锁边机、平缝机、双针缝纫机等7台制衣设备是夫妻俩干活的“主力军”。

在一个旧到褪色但收拾得干净整洁的抽屉里,陈运涛翻出一张很珍贵的照片。照片中是两个外国年轻人,女孩穿着翠绿色的唐装扎起头发,男孩穿着皮夹克打着领带,这是中外穿衣风格的碰撞。陈运涛回忆说,那是10年前的夏天,一对来北海旅游的澳大利亚情侣偶然经过他的旗袍店,被中国风的旗袍吸引,当即就通过随行的本地朋友充当翻译,经过挑选布料、选款式、量身等步骤定制出了这套唐装。一个月后他俩回到澳大利亚结婚,拍下这张照片寄给陈运涛。“作为一个裁缝,客人喜欢我的作品,甚至连外国人都喜欢我做的唐装,我很高兴。”陈运涛笑着说。

虽然现在古风服装有复潮之势,但像陈运涛这样的老式手工制衣店日渐式微。10多年前,和他一样的制衣店在南珠市场二楼就有20多家,“如今只剩4家了。”陈运涛不免感叹。

“以前网上购物还没有这么便利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一周能接到来自不同公司的几十甚至上百套制衣订单。”那时候的陈运涛在铺面接制衣订单,买设备放家里招裁缝过来制作衣服,生意也算红火。近几年过来定制衣服的人慢慢变少了,现在陈运涛接的大多是熟客的私人定制单,订单量从以前一周几十单变成了如今的一周几单,有时甚至一周也接不到一单。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北海城区仅存不多的制衣店都是一些从业年龄超过20年的老师傅在坚守着。“做这行很累的,打版、裁剪、缝制等等这些都很费时间,现在都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做这行了。”陈云涛说。(北海日报 记者 钟双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