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男子的常服是袍,源于先秦时期的深衣形制。
最开始士大夫穿在礼服里作为内衬,或者是家居服的作用。如果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是必须在外面穿上衣下裳的。
一直到了东汉,袍逐渐成为官员们朝会或者礼见时穿着的礼服。
袍服多为大袖,袖口有明显的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做袂,袖口紧小的部分叫做袪。衣领和袖口都装饰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样式,穿时露出里面的衣服。
此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下面常常打一排密裥(衣裙上的褶子),有时还裁成弯月样式。
袍不仅单层夹层款,还能在里面填棉絮当作冬装。具体氛围纩袍(用心丝绵中细长的棉絮制成)、缊袍(用旧的丝绵或新棉絮中粗短部分制作)。
一般御史或其他文官穿着袍服上朝时,右耳边上常常会簪插着一只白笔作为装饰,是由准备记事转化而来,叫做“簪白笔”。
官员定时多穿禅(单衣)衣。禅衣是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没有衬里,用布帛或薄丝绸制作。这时期的袍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
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多见于汉朝初年。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服。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你“三衣”。
直裾,又称檐榆,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它是禅衣的变式,不是正式礼服,隆重场合不宜穿着。
秦汉时期,男子的短衣类服装,主要有内衣和外衣两种。
内衣的代表服装是衫和䙏。衫,又称单襦,就是单内衣,它没有袖端(没袖的叫汗衣,形状像现在的马甲)。
䙏是夹内衣,外形与衫相同,又称“短夹衫”此外,还有帕腹(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吊)、抱腹(在帕腹上缀有带子,紧抱腹部,即后世俗称的兜肚)、心衣(在抱腹上另加“钩肩”和“裆”)等只有前片的内衣,以及前后两片皆备,既当胸又当背名为“两裆(意为遮拦)”的内衣。平民男子也有穿满裆的三角短裤“犊鼻裤”的,它据说因为形状像牛犊的鼻子而得名。
《史记》中就记载有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偕同卓文君私奔,在成都街头开设酒铺,“自著犊鼻樨,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的史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外衣的代表服装是襦和袭。襦是一种着棉絮的短上衣。因其长仅及膝,所以必须与有裆裤配穿。当时的显贵多用纨(细而白的平纹薄绢)作裤,故有“纨裤”之称。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浪荡公子的代名词。
袭,又称褶,是一种不着棉絮的短上衣。
汉代也实行佩绶制度,达官显宦佩挂组绶。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装饰品,可以用来束腰。绶是用来系玉佩或印钮的绦带。有红、绿、紫、青、黑、黄等色。它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由朝廷发放。
按照规定,官员外出,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用皮革或彩锦作成的囊之内,将印绶露在外面,向下垂搭。即所谓“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于是可以根据官员所佩绶的尺寸、颜色及织工的精细程度来判定他们身份的高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