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朋友闲聊...

  • 大猫的山海经
  • 2025-05-21 00:06:35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闲聊,说到信仰问题,他随口提到:“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了解他最为一个无神论者这么说已经是本着求同存异的理念,对我给予了相当大的善意。我听到这样的话,也就不再继续讨论,岔开话题聊别的。但其实心里还是憋着一些想法,总要说出来或写下来,才能梳理清楚。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话听上去像是市井俚语,仿佛风水、命理的搪塞之词。但细想一想,却觉得这里头隐藏藏着某些含义。

“信”,到底是什么?是心理暗示,是自我激励,还是一种对未来的无条件托付?又或者,“信”其实只是一个起点,真正使人生发生变化的,是按照所信去行动,并在行动中一次次地“应验”。就像你相信诚实是对的,真正关键的,不是你怎么说,而是你在利益与诱惑面前,能不能依然坚持。当你真的那样做了,哪怕过程艰难,却因此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这个信念才不再是空谈,它被“验证”了,也就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所以说,“信则有”或许不是迷信的表述,而是行动的起点。信念必须在现实中被检验,必须穿过时间,才能从理念变成经验。这正如一粒种子,埋在土里,唯有经历风雨、时间和静默,才能最终开花。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信,是为了验,那信的,其实是“结果”,而不是“信”本身。若迟迟得不到回应,或者事与愿违,那是不是意味着信错了?或者说,我们该不该只在顺利时相信,而在失落时怀疑?

宗教信仰对这个疑问其实早有全面的分辨和诠释。有一种信,是靠启示而来,属于超验之事,不依靠经验也不等着结果;而另一种信,是靠验证逐步建立,讲究实效,像是人与信念之间的交易。前者是把信仰当作生命的指南针,后者是把信仰当作实现愿望的工具。它们并无高下,只是道路不同。

但真正的信仰,不可能一直活在结果里。因为现实世界不是立即应验的机器。延迟、等待、失败,乃至沉默,本就是信仰旅途的一部分。

人如果只因应验而相信,那信仰就成了功利手段;可若能在失望中继续前行,那才是真正的信。那是一种把“信”当作生活方式的态度,是一种“即使看不见,也愿意走下去”的力量。

因此,信仰从来不是“相信就能得到”的许诺,而是“即使得不到,也仍然相信”的姿态。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看见结果,而在于,即便看不见,也愿意继续前行。 西班牙·马贝拉阳光海岸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