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心法”之——允许...

  • 木村师哥
  • 2024-11-24 07:24:46
“无敌心法”之——允许/接纳
 
很多同学应该听过关于“允许“的两句名言
一句是“允许一切发生”
另一句是
“允许他人做他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如果真的可以理解且做到
生活中90%的烦恼都会消失
 
换句话说
生活中90%的烦恼都来自“不允许/不接纳”
允许和接纳
如果咬文嚼字去分析
会有略微差别
“允许”似乎让“我”有更多主控权
而“接纳”则带有一些被动含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允许和接纳
代表同一含义
那就是 “不对抗/不抵抗”
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生活若把你击倒
你可以先躺着休息
不用立刻站起来准备和生活再打一局
躺下不是软弱的投降
而是压根没有把生活当作自己的敌人
我们需要先放松下来
以平和的状态去觉察、去思考、去选择
 
先允许自己有失败的经历
允许自己有错误的选择
允许自己可以脆弱、可以悲伤、可以愤怒
允许别人不爱自己
允许别人讨厌自己
允许别人有不一样的看法
允许生活考验你
允许工作为难你
允许今天开心
也允许今天不开心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允许之后
再去分析当下的境况
引导自己走出困境
 
我们之所以会内耗、会痛苦
是因为内在有太多的“不允许”
当事情的走向
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
而自己又不愿接受这个新的结果时
冲突就会在此刻产生
这些冲突有时会表现为烦恼
有时会表现为痛苦
有时会表现为气愤
而不安定的情绪
容易让我们做出过激的行为
或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
 
比如传统家长会催促孩子结婚生子
即使孩子多次表达
自己想要选择不婚不育
且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家长不仅不去理解
还会非常生气
导致每次一谈及此类话题
双方就会不欢而散
 
家长苦恼
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听话
孩子郁闷
自己的父母不包容不开明
其实双方都在用
自己所预设的理想孩子/理想父母
来要求对方
而自己又不允许现实与理想有偏差
于是便会产生失望、抱怨、气愤、痛苦
 
有预设、有期待,不是问题
问题是不能用自己的预设
去要求外在的人事物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
树木生来不会飞
石头生来不会跑
有人生性安静
有人天生外向
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是不同个体的内在设定
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尊重个体的本性
就是在允许他们成为自己
(当然并不是说
别人只有经过你的允许
才可以成为自己
你的允许或不允许
只与你自己有关
你的不允许
只会让你产生问题
而不是让别人产生问题)
 
父母希望
孩子可以听从自己的观念
孩子希望
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的选择
两代人的不同观点
是时代的集体信念
以及个体的成长经历
所造成的区别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只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不能要求别人必须认同自己
你坚持的真理
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假相
而别人相信的真相
在你这里,也许就是谎言
我们要允许声音不止一种
允许真相并不唯一
 
所有的允许
其实是在给自己松绑
如果设有太多的不允许
人们就会像容易应激的猫科动物
对外在的人事物总是过度敏感
轻微的风吹草动
就能让自己高度紧张
 
允许一切发生
接纳所有的体验
从来不是无奈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放开执念、放过自己
但这个过程需要真正的“了悟”
并不是头脑说了允许
自己就可以真的做到允许
扪心自问
孩子不听话时,你说你允许
可你内心真的平静吗?
失业负债时,你说你允许
但你晚上能安然入睡吗?
内在的不安宁
证明自己并非真正允许
只是假装自己正在允许
内心依旧焦灼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没有工作怎么生活
 
真正的允许是不带二分心的接纳
就像局外人观看局内事
局内所有的剧情
都是因缘聚合的安排
局内人阻挡不了
局外人也阻挡不了
但所有的安排
也并无对错好坏之分
只是因剧情需要
而设置的不同体验
我们只需平静看戏
上演什么便观看什么
但难点在于
我们是观众同时也是演员
当我们陷入演员视角后
便难以用如实如是的局外人心态
去观察当下事
(每次涉及允许接纳的话题时
总会有人问
那要允许自己做坏事吗?
从高维层面来看
没有好事与坏事的区别
但在当下的人间游戏中
会有明确的好坏之分
法律是所有玩家不可碰触的底线
有“坏念头”不要紧
但有些坏念头最好不要成为现实
一旦在游戏中失去了人身自由
游戏的可玩性、有趣性
都会断崖式下跌
所以,请遵纪守法doge
“无敌心法”之——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