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传递:需要考虑舅舅姨姨叔叔姑姑吗?是因为基因还是后天?如何随年代而变化?
- 心理学情报局
- 2025-02-01 14:09:03
【代际传递:需要考虑舅舅姨姨叔叔姑姑吗?是因为基因还是后天?如何随年代而变化?
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成功重不重要?衡量「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是研究者回答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只考虑爸妈的社会地位能否传递,很可能低估了家庭的作用、高估了机会均等的程度,因为它忽略了舅舅姨姨叔叔姑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发挥的作用。
荷兰期刊《社会指标研究》刊登了武汉大学研究者的一项研究,他们对2007、200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14474个家庭的数据开展分析。结果发现:
①以受教育年限为焦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系数为0.24。这个数值的意思是说,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标准差,其子女受教育年限可以增加0.24个标准差。
②这个系数只考虑父母,明显低估了代际传递。研究者把父母的兄弟姐妹也纳入考虑,代际传递系数上升至0.28,也就是说,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标准差,子女受教育年限增加0.28个标准差。
③如果不是以受教育年限为焦点,而是以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的混合指标为焦点,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系数为0.32,把父母的兄弟姐妹也纳入考虑可以使代际传递系数上升至0.39。
④图1展示了代际传递系数的时代变迁。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高考恢复以后出生的受访者,其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越来越不取决于其父母舅舅姨姨叔叔姑姑的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代际流动性逐步提升。
⑤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地区的代际传递系数更高(即,城市受访者的受教育年限更加取决于其父母舅舅姨姨叔叔姑姑的受教育年限)。
⑥相较于儿子而言,女儿的代际传递系数更高(即,女性受访者的受教育年限更加取决于其父母舅舅姨姨叔叔姑姑的受教育年限)。
⑦隔代传递存在吗?如果运用统计手段排除了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的潜在混淆,那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受教育年限,与子女受教育年限不存在显著关联。这意味着,受教育年限的隔代直接传递在中国可能并不存在。
⑧代际传递,是由于基因,还是由于家庭背景和环境?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算一个比值:分母是一般人群的代际传递系数(混合了基因和后天因素),分子是非亲生样本的代际传递系数(只有后天因素、不存在基因作用)。
结果显示,以受教育年限为焦点,该比值是74%;以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为焦点,该比值是98%。这意味着,后天因素在代际传递机制中发挥了绝大部分的作用,远超基因因素。
研究者指出,世家大族、氏族网络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分析代际传递若只考虑父母、忽视更大范围的家族成员,将导致代际传递程度被低估。
来源:Zou, W., & Ma, R. (2024). An extended family perspective on intergenerational human capital transmission in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4(3), 1101–1139. doi: 10.1007/s11205-024-03427-3
】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成功重不重要?衡量「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是研究者回答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只考虑爸妈的社会地位能否传递,很可能低估了家庭的作用、高估了机会均等的程度,因为它忽略了舅舅姨姨叔叔姑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发挥的作用。
荷兰期刊《社会指标研究》刊登了武汉大学研究者的一项研究,他们对2007、200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14474个家庭的数据开展分析。结果发现:
①以受教育年限为焦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系数为0.24。这个数值的意思是说,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标准差,其子女受教育年限可以增加0.24个标准差。
②这个系数只考虑父母,明显低估了代际传递。研究者把父母的兄弟姐妹也纳入考虑,代际传递系数上升至0.28,也就是说,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标准差,子女受教育年限增加0.28个标准差。
③如果不是以受教育年限为焦点,而是以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的混合指标为焦点,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系数为0.32,把父母的兄弟姐妹也纳入考虑可以使代际传递系数上升至0.39。
④图1展示了代际传递系数的时代变迁。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高考恢复以后出生的受访者,其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越来越不取决于其父母舅舅姨姨叔叔姑姑的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代际流动性逐步提升。
⑤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地区的代际传递系数更高(即,城市受访者的受教育年限更加取决于其父母舅舅姨姨叔叔姑姑的受教育年限)。
⑥相较于儿子而言,女儿的代际传递系数更高(即,女性受访者的受教育年限更加取决于其父母舅舅姨姨叔叔姑姑的受教育年限)。
⑦隔代传递存在吗?如果运用统计手段排除了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的潜在混淆,那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受教育年限,与子女受教育年限不存在显著关联。这意味着,受教育年限的隔代直接传递在中国可能并不存在。
⑧代际传递,是由于基因,还是由于家庭背景和环境?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算一个比值:分母是一般人群的代际传递系数(混合了基因和后天因素),分子是非亲生样本的代际传递系数(只有后天因素、不存在基因作用)。
结果显示,以受教育年限为焦点,该比值是74%;以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地位为焦点,该比值是98%。这意味着,后天因素在代际传递机制中发挥了绝大部分的作用,远超基因因素。
研究者指出,世家大族、氏族网络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分析代际传递若只考虑父母、忽视更大范围的家族成员,将导致代际传递程度被低估。
来源:Zou, W., & Ma, R. (2024). An extended family perspective on intergenerational human capital transmission in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4(3), 1101–1139. doi: 10.1007/s11205-024-03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