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大五≠自评!大五的霸权正在受到质疑,人格研究应当远比大五更加广阔

  • 心理学情报局
  • 2025-01-01 13:01:17
【人格≠特质≠大五≠自评!大五的霸权正在受到质疑,人格研究应当远比大五更加广阔并不简单
《欧洲人格杂志(EJP)》刊登了慕尼黑大学研究者的一篇述评,该研究者批评了人格领域当前的术语混乱,厘清了人格研究中常被搞混、但彼此不同的若干核心概念。

文章指出,既然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科学的语言必须是精确的、明确的、细致的。然而,无论是资深的人格心理学家,还是偶尔在自己研究中使用人格变量的研究者,相关术语的误用都非常猖獗。术语的误用折射出概念的混淆,有必要做更加细致的梳理。

①人格 ≠ 特质:

人格(personality)概念是博大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个体差异变量:

- 形态学变量:例如基因、神经生物学结构、吸引力等;

- dispositions:例如气质、基本倾向、智力等;

- 适应特征:例如需求、目标、态度、价值观、兴趣、美德、技能、关系倾向等;

- 叙事:例如自我概念、人生故事等。

在人格心理学的某些传统中,能被称为特质(traits)的概念通常只占到上述列表中的很小一部分,例如基本倾向(大五是一个示例)。而态度、兴趣等适应特征很少被称为特质。当然,人格心理学的另一种传统做法是,将大多数个体差异变量都区分为特质的和状态的。无论哪种用法,人格概念都要远大于特质概念。

②特质 ≠ 大五:

大五人格分类体系是基本倾向(basic tendencies)的一种,被吹嘘为dispositional “traits”。然而,纵使在基本倾向的范畴以内,大五人格也不是唯一存在的分类体系,例如,还存在着HEXACO。

尽管大五人格是有用的组织体系,但大五人格的霸权问题已经、并且仍然正在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质疑。当研究者考虑人们的基本倾向时,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有很多,远远超出所谓的“大N”分类体系。

③特质 ≠ 自评:

尽管自评可能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研究者已经采取了许多其它方法来衡量人们的特质,例如:行为档案,内隐联想测试,投射测试,由编码员、临床医生、专家开展观察,遗传、神经、内分泌等生理测量,陌生人的印象,熟悉的亲朋好友的评价,日记,等等。

关于基本倾向的自我评价,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特质的外显的、概括的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典型情感、行为、认知、欲望的看法。说自己具有某种基本倾向的人,是否真的具有那种基本倾向?因此,这种自我评价只是基本倾向的一种代理(proxies),尽管这种代理可能常常可靠,但不意味着它直接等价于基本倾向本身。

人格心理学研究者感兴趣的常常是系统性的、稳定的、可靠的特质,这就要求研究者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信源、使用多个测量条目开展评估,以期不断靠近“真实”的特质本身。

以上三个不等式,有助于我们使用更精确的语言来描述与人格有关的研究,作者举了一些例子:

——不准确的说法:人格是用大五来评估的。

准确版本:关于特质的外显自我概念是用自评的大五条目来评估的。

——不准确的说法:大五人格随时间而改变。

准确版本:参与者报告的关于大五特质的外显自我概念随时间而改变。

——不准确的说法:能力、兴趣、价值观、或态度等,与人格存在相关关系。

准确版本:在能力、兴趣、价值观、或态度等方面的测量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与参与者报告的关于大五特质的外显自我概念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强调,这篇述评并非批评继续使用大五分数的研究者,但是,这些研究者不应利用“人格”的噱头来兜售大五的研究。这是因为,大五只是人格领域的狭小范畴(某种外显自我概念),仅研究大五就宣称自己研究了“人格”本身,是不可以的。

来源:Rauthmann, J. F. (2024). Personality is (so much) more than just self-reported Big Five trait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8(6), 863–866. doi: 10.1177/08902070231221853
人格≠特质≠大五≠自评!大五的霸权正在受到质疑,人格研究应当远比大五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