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逝世#叶嘉莹以期颐之年鹤归
- 释解
- 2024-11-26 14:36:04
叶嘉莹逝世叶嘉莹以期颐之年鹤归。社会悼念架势,当是袁隆平之后再未有过的了。她最动人的,我以为还不在学术,而是:这个女人好坚强啊!
一般来说,学术大家的成果都是很冷静超拔的,其学说实际也远离芸芸众生(叶嘉莹的著作虽说以“普及”为主,但读懂她的书也是需要一定门槛的),能让普罗大众发自内心钦佩与共情的,更多的是其生平为人与生活经历。实际上,毋庸讳言,有关叶嘉莹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出处选择,学界历来声音都很不同,杂音也不少,比如钱锺书私底下就不太认可她。甚至也有人认为,即便论诗词普及之功底,已故的沈祖棻女士就远胜于她,文批界鼎鼎大名的李劼前些年就公开这么放言高论过,虽然我就不敢苟同他的拉踩论调。
用现在的话来说,叶嘉莹虽为学界大家,但她最吸引人的一点,还在于“接地气”。她一生受过很多苦,米盐琐屑,生离死别,爱不得,断不舍,山海齐,意难平,这些苦都和我等普通人的经受几乎殊无二致,我们会格外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了。譬如另一位“女先生”杨绛,显然就比较“不食人间烟火”一点,与普通大众的生活也隔绝较深,她的喜怒哀乐都明显更“高级知识分子”一些,大众固然对她很敬仰,但是那份亲近感实际要淡很多,距离感比较深。钱锺书、陈寅恪、杨绛这些知识分子,更像是活在书本上,定格在历史上的人。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我们对他们这个“人”,对于他们的生活种种,诸如爱吃什么爱穿什么苦恼什么,实际了解不多。
相比之下,叶嘉莹的“人味”就很足,形象“活生生”得多,原因则绝非仅仅她去世的更晚。她一生中所遇到的麻烦,比如为了家庭生计四处奔波,比如陷入夫妻感情不谐的困境而不知所措,比如后半生深受“白发人送黑人”的无尽苦痛折磨,这些人生遭际都是很“普通人”的,所以其情绪其感受最能与社会大众共通。而叶嘉莹本人的处理方式,也并不会“端”着,她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会伤心,会焦虑,会哭泣,也会记录下来自我安慰,更会写成诗词发表出来,犹如我随时发头条感慨;更为重要的是,她不会遮遮掩掩,她很愿意与人分享,她也不会觉得暴露脆弱有碍“学术大家”这个“人设”。这样的知识分子,自然很能抚平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是以,她的骤然离世,民间各界的悼念,比如我“朋友圈”列表上刷不完的缅怀叹息,那份遗憾与感伤,就显的真诚得多。特别是大量女性读者,我觉得是把叶嘉莹视为“人生导师”来崇敬的。对她们来说,叶嘉莹的离别,就像某位“偶像”的突然不辞而别,依依不舍之情就分外浓重了。
至于叶嘉莹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与文化遗产,当然在于传播诗词一途之功业。去年谢世的顶尖作家王文兴,曾说叶嘉莹的诗词水准堪与王国维并称,客观地说可能还是不免过誉了点。叶嘉莹最擅长最见功力的领域,还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诠释与推广上。有位朋友说,叶嘉莹对于古典诗词的那份热爱最感染人,她费了一辈子的时间与心力,努力让当代中国人明白,诗词从来不是用来炫技和妆点门面的道具,它是爱诗爱词之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一个学者,如果能让日渐远去的古典诗词魂兮归来,重新成为大家生活的调味剂,“就不仅古人庶几可以欣慰矣,其人也必将千古”!我觉得这位朋友评价的很对。叶嘉莹自己也说过,外出讲学时,经常有人问她:“古典诗词很美,也很喜欢欣赏,但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呢”?问的很现实。确实,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我找职业,更不能助你我挣钱发财。那么,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学呢? 叶嘉莹的回复也很精彩:我想,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的心灵不死”。她自己就是证明。
人生往往都是黯然漆黑的,诗词有一种超脱点亮的力量。这不是一句空话。叶嘉莹自己也在回忆录中反复说过,此生若非诗词的抚慰,或许她早就活不下去了。她是如此多情的人,但一辈子其实多很不幸,现实生活能给予她的幸福感很少,能活到100岁的高龄未必不是偶然,也确实得感谢诗词的移情化导。比如她的婚姻生活,就远比一般人都要辛酸。她的丈夫赵钟荪,始终不是很理解她,夫妻之间极乏精神交流。据说,晚年的赵钟荪,有一回无意中在电视上看见妻子在讲诗词,觉得很奇怪,他问叶嘉莹去:“这是你吗?下次我也听听,好不好。”叶嘉莹沉默以对,没有给他答案。夫妻至此,悲哀至极。
叶嘉莹说,“我这一生,读过无数歌颂爱情的诗歌,却没有真正的爱情体验”,感受很悲凉。可以说,她的一生,绝大多数的美好“体验”,都是古典诗词给她的。从这方面讲,她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那种人。我想,当一个人真正喜欢文化时,文化就不是玄虚缥缈幻化之物,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最具体”。
一般来说,学术大家的成果都是很冷静超拔的,其学说实际也远离芸芸众生(叶嘉莹的著作虽说以“普及”为主,但读懂她的书也是需要一定门槛的),能让普罗大众发自内心钦佩与共情的,更多的是其生平为人与生活经历。实际上,毋庸讳言,有关叶嘉莹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出处选择,学界历来声音都很不同,杂音也不少,比如钱锺书私底下就不太认可她。甚至也有人认为,即便论诗词普及之功底,已故的沈祖棻女士就远胜于她,文批界鼎鼎大名的李劼前些年就公开这么放言高论过,虽然我就不敢苟同他的拉踩论调。
用现在的话来说,叶嘉莹虽为学界大家,但她最吸引人的一点,还在于“接地气”。她一生受过很多苦,米盐琐屑,生离死别,爱不得,断不舍,山海齐,意难平,这些苦都和我等普通人的经受几乎殊无二致,我们会格外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了。譬如另一位“女先生”杨绛,显然就比较“不食人间烟火”一点,与普通大众的生活也隔绝较深,她的喜怒哀乐都明显更“高级知识分子”一些,大众固然对她很敬仰,但是那份亲近感实际要淡很多,距离感比较深。钱锺书、陈寅恪、杨绛这些知识分子,更像是活在书本上,定格在历史上的人。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我们对他们这个“人”,对于他们的生活种种,诸如爱吃什么爱穿什么苦恼什么,实际了解不多。
相比之下,叶嘉莹的“人味”就很足,形象“活生生”得多,原因则绝非仅仅她去世的更晚。她一生中所遇到的麻烦,比如为了家庭生计四处奔波,比如陷入夫妻感情不谐的困境而不知所措,比如后半生深受“白发人送黑人”的无尽苦痛折磨,这些人生遭际都是很“普通人”的,所以其情绪其感受最能与社会大众共通。而叶嘉莹本人的处理方式,也并不会“端”着,她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会伤心,会焦虑,会哭泣,也会记录下来自我安慰,更会写成诗词发表出来,犹如我随时发头条感慨;更为重要的是,她不会遮遮掩掩,她很愿意与人分享,她也不会觉得暴露脆弱有碍“学术大家”这个“人设”。这样的知识分子,自然很能抚平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是以,她的骤然离世,民间各界的悼念,比如我“朋友圈”列表上刷不完的缅怀叹息,那份遗憾与感伤,就显的真诚得多。特别是大量女性读者,我觉得是把叶嘉莹视为“人生导师”来崇敬的。对她们来说,叶嘉莹的离别,就像某位“偶像”的突然不辞而别,依依不舍之情就分外浓重了。
至于叶嘉莹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与文化遗产,当然在于传播诗词一途之功业。去年谢世的顶尖作家王文兴,曾说叶嘉莹的诗词水准堪与王国维并称,客观地说可能还是不免过誉了点。叶嘉莹最擅长最见功力的领域,还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诠释与推广上。有位朋友说,叶嘉莹对于古典诗词的那份热爱最感染人,她费了一辈子的时间与心力,努力让当代中国人明白,诗词从来不是用来炫技和妆点门面的道具,它是爱诗爱词之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一个学者,如果能让日渐远去的古典诗词魂兮归来,重新成为大家生活的调味剂,“就不仅古人庶几可以欣慰矣,其人也必将千古”!我觉得这位朋友评价的很对。叶嘉莹自己也说过,外出讲学时,经常有人问她:“古典诗词很美,也很喜欢欣赏,但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呢”?问的很现实。确实,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我找职业,更不能助你我挣钱发财。那么,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学呢? 叶嘉莹的回复也很精彩:我想,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的心灵不死”。她自己就是证明。
人生往往都是黯然漆黑的,诗词有一种超脱点亮的力量。这不是一句空话。叶嘉莹自己也在回忆录中反复说过,此生若非诗词的抚慰,或许她早就活不下去了。她是如此多情的人,但一辈子其实多很不幸,现实生活能给予她的幸福感很少,能活到100岁的高龄未必不是偶然,也确实得感谢诗词的移情化导。比如她的婚姻生活,就远比一般人都要辛酸。她的丈夫赵钟荪,始终不是很理解她,夫妻之间极乏精神交流。据说,晚年的赵钟荪,有一回无意中在电视上看见妻子在讲诗词,觉得很奇怪,他问叶嘉莹去:“这是你吗?下次我也听听,好不好。”叶嘉莹沉默以对,没有给他答案。夫妻至此,悲哀至极。
叶嘉莹说,“我这一生,读过无数歌颂爱情的诗歌,却没有真正的爱情体验”,感受很悲凉。可以说,她的一生,绝大多数的美好“体验”,都是古典诗词给她的。从这方面讲,她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那种人。我想,当一个人真正喜欢文化时,文化就不是玄虚缥缈幻化之物,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最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