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

  • 风云梦远
  • 2022-09-19 17:40:34
气候监测 【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

每年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人们观测到南极平流层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臭氧损耗现象,通常于每年7-8月(南半球冬季)开始出现,9-10月(春季) 达到顶峰,11-12月逐渐减小消失(图1)。这一现象也被形象地称呼为”臭氧层空洞”。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起,南极春季臭氧层空洞面积明显扩大;与此同时,北极地区春季也出现了一定臭氧损耗现象(2011年、2020年则正式出现了臭氧空洞事件),但较南极弱很多。

这一空洞的形成,与极夜期平流层低温环境下形成的珠母云(极地平流层云,PSCs)和臭氧损耗物质有关(图2)。南极进入极夜后,平流层温度显著下降;当温度低于-78°C时,就可形成由水合硝酸晶体或纯水冰形成的这类云。水合硝酸晶体为氟氯烃等臭氧损耗物质分解出氯自由基提供了环境,而氯自由基正是直接破坏臭氧的物质;当南极极夜期逐步结束后,在阳光作用下会出现氯自由基与臭氧的光化学反应,此时臭氧损耗达到峰值;随着逐渐进入夏季,南极平流层气温大幅上升,这些珠母云逐渐消散,消耗臭氧的光化学反应也明显减弱,最终空洞在11-12月逐渐缩小消失。

因而,臭氧层空洞变化存在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气象条件】,这一因素【振幅较大】但影响时间较短,在每一年间都有显著差异;第二个便是臭氧损耗物质—如氟氯烃等的浓度,这些物质有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的来源,但20世纪以来,人为排放源占据了绝对主导。这一因素影响时间较长,可以看作数十年或更久的长期趋势因子。

而在今年,根据NASA数据,9月14日南极臭氧空洞(臭氧浓度小于220DU区域,图1深蓝色与紫色区域)面积约2178万平方千米,较1979-2021年平均偏大了339万平方千米(图3)。

在短期的气象条件方面,今年空洞面积的偏大,可归结于南极涛动(AAO)长期正位相下,南极极地涡旋显著偏强造成的南极平流层偏冷(图4)。在此作用下,能形成珠母云的区域面积明显偏大(图5),使得氯自由基破坏臭氧的光化学反应较强。

而在长期趋势上,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臭氧损耗物质的生产已经得到大幅控制(甚至停止使用),这也使得在长期的总体趋势上,臭氧层空洞面积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顶峰起有了明显下降(图6)。如果能维持相关协议的执行,这会是人类控制并修复自身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第一个显著成就。

图1: 2022年9月14日南极地区臭氧总浓度分布(单位:DU)。

图2: 第一类极地平流层云(PSC I),于2008年1月拍摄于挪威奥斯陆。虽然拍摄于北半球,但南极破坏臭氧层的主力也属于这种类型。摄影者:Gosia Budek, 图片来源:网页链接

图3: 2022年(红线)与2021年(蓝线)的南极臭氧空洞面积逐日演变图(单位:百万平方千米)。粗黑线为1979-2021年平均值,最上(下)方细黑线为历年最大(小)值的连线。

图4: 2022年以来南极地区(90°-60°S)平均气温异常的高度-时间演变(单位:°C)。可见气温有显著偏低。

图5: 2022年南极地区第一类极地平流层云(PSC I/NAT)面积变化(单位:百万平方千米)。

图6: 1979-2019年,历年9月7日-10月13日的平均南极臭氧空洞面积演变(单位:百万平方千米),可以看到21世纪初以来有一定的下降趋势。

图1、3、5、6来源:网页链接
图4来源:网页链接
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受近期南极平流层偏冷的影响,今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相对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