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改进诺奖成果光镊技术,利用激光冷却实现纳米颗粒的无创捕获,精确操控位置误差小于20nm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 2022-07-19 11:19:46
【中国科学家改进诺奖成果光镊技术,利用激光冷却实现纳米颗粒的无创捕获,精确操控位置误差小于20nm】

“博士期间我主要致力于研发新型光镊技术,以改善现有光镊技术(相关学者曾获 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不足。我的主要成果有:研发低温光镊技术以实现无创光学操控;发明固相光学操控技术,将光镊技术从流体环境拓展到固体界面等。”近日,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做博后的李金刚表示。

其 2017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少年班,2021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师从郑跃兵教授[5]。完成博后之后,他考虑回国内高校工作。

而其所研发的低温光镊技术和固相光学操控技术,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比如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无创操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也可用于光学与材料学中的微纳结构的制备、和探究微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还有望用于监测大气环境,制备纳米光驱无人机、以用于微型侦察和测量。此外,纳米光学引擎可将光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给未来的纳米器件注入新活力。

光镊的发明,为材料科学、生物学 和医学工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革命性机会。然而,在应用光镊的同时,也会对受控物体(如纳米粒子、细胞和生物分子等)造成潜在的光损伤和热损伤。

这是因为,传统光镊是通过高度聚焦激光束产生的力,来捕获和操控微米或纳米级的物体。聚焦后的激光光束,在焦点即光束中心存在非常强的光场梯度,形成的光场梯度力可将颗粒捕获至光束的中心。

由于光镊依赖于高度聚焦光束,且光场梯度力和被捕获颗粒的体积成正比,因此需要很高的激光强度来实现对微纳颗粒的捕获,并且颗粒越小,所需的光强越大。

当受控微粒被光镊捕获时,高强度激光不仅会对物体造成光损伤,同时由于大部分物体会吸收部分激光能量、并通过光热转化导致温度升高,所以通常会伴随严重的热损伤。

基于此,李金刚所在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光镊,并将其命名为低温光镊。其利用光学制冷和热泳现象,在激光产生的冷区域捕获粒子和分子。

戳链接查看详情:中国科学家改进诺奖成果光镊技术,利用激光冷却实现纳米颗粒的无创捕获,精确操控位置误差小于20nm
中国科学家改进诺奖成果光镊技术,利用激光冷却实现纳米颗粒的无创捕获,精确操控位置误差小于20nm中国科学家改进诺奖成果光镊技术,利用激光冷却实现纳米颗粒的无创捕获,精确操控位置误差小于20nm中国科学家改进诺奖成果光镊技术,利用激光冷却实现纳米颗粒的无创捕获,精确操控位置误差小于2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