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上玄潜与下玄通,上玄,门也...
- 惠东先生
- 2025-05-18 16:04:25
重玄
上玄潜与下玄通,
上玄,门也;下玄,关也。谓上玄不止,即下欲难除也,故云上下潜通也。
动静由来事一同。
动止上下相应,而通其气,故以重玄明之,兼心法而论也。至如龙吟云起,虎啸风生,皆以随类相从,各得其所。故上玄下玄,应用等心法而兼济助,事同一也。
消息上玄令泯灭,
专一渐求泯灭。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故消息亦皆如之。若修至神,与气和真,全胎即自然心随息尽,气逐息生,尘境既消,系系都尽。《胎息论》云:胎从元气中结,气从鼻中生温。在乎专用泯灭,故知日新。此之谓也。
下玄从此亦同功
老子云,前后之相随者也。
阴丹
阴丹多见赚时人,
得者全少,失者至多。
都是传来托误文。
得者少,托误文者多见夭逝,不体本元,故非真谛。且凡心既发,如猛火投焰,事既炽然,卒何固济?故道之玄妙,起自心法,既忽荡动,气亦奔腾,岂谓初机之道,返为害命!
未晓重玄篇内旨,
未晓重玄之旨,徒枉阴丹之功。
味於无味亦徒云。
既若无味,则何用行持?故云亦徒云也。《黄庭经》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谓死作令神泣。盖王屋真人、罗真人、狐刚子、元阳诸仙人,不可一一举备,所说阴丹皆得重玄之妙用,道体交合,神凝之法。若初学强自行持,而至中夭,与道愈失。与道愈失,与道愈彰,生自何存也?故阴丹之法,本为绝尘之事,古圣人恐真者未遂了达,且居常道,故示之阴丹之妙。其理法天象地,升阴降阳,所忌者以婬心难制,以女子交感而男子先脱其精,如此行之而疾病俱生,以运夭逝。其外晦朔弦望,风雨饥饱,喜怒劳佚,次而忌之。凡女人有经后六日,合三阳数,与女人交合者,生男;三阴数与女交合者,生女。凡一月此六日,若是须二情齐降,方获成就。自此阴阳算数,还知贫富贵贱,其理昭然矣。
玄关
无关善闭岂能开,
老子曰: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玄关者,不独称乎心也,若明善闭之法,以通玄妙,始得玄关之称。盖善闭之道,即心地之法也。
妙使灵童出得来。
灵童者,得道之称也。若契玄关之理,即达善闭之道。或出或处,得妙便法要,至乎轻安也。
已绝六尘玄路启,
六尘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法识所染,是六尘。故云玄关善闭,以求泯灭其尘妄。若志之所至,即玄之又玄也。
自兹生死不相该。
无染尘识,安系去留?心法两忘,取损同泯。栖真子云:百邪不能干其正,群动不能挠其清。故生死不该属也。
玄珠
玄珠安比世间珠?
非身外有珠,方璧之类也,故曰居易求玄珠。赋云:动为道枢,静为心荷,玉光不耀,至真不渝也。
悟者将知是命符。
若悟珠之至理,乃明生之要会,而与命符也。
不昧不明随应化,
老子云:不昧不明,玄之又玄。盖显玄珠之本体相应,其通而变者也。
动为瑕玷即萦纡。
心动即随缘逐境,乃是玄珠之瑕玷。故云动为瑕玷即萦纡,即玄珠不能莹彻也。
上玄潜与下玄通,
上玄,门也;下玄,关也。谓上玄不止,即下欲难除也,故云上下潜通也。
动静由来事一同。
动止上下相应,而通其气,故以重玄明之,兼心法而论也。至如龙吟云起,虎啸风生,皆以随类相从,各得其所。故上玄下玄,应用等心法而兼济助,事同一也。
消息上玄令泯灭,
专一渐求泯灭。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故消息亦皆如之。若修至神,与气和真,全胎即自然心随息尽,气逐息生,尘境既消,系系都尽。《胎息论》云:胎从元气中结,气从鼻中生温。在乎专用泯灭,故知日新。此之谓也。
下玄从此亦同功
老子云,前后之相随者也。
阴丹
阴丹多见赚时人,
得者全少,失者至多。
都是传来托误文。
得者少,托误文者多见夭逝,不体本元,故非真谛。且凡心既发,如猛火投焰,事既炽然,卒何固济?故道之玄妙,起自心法,既忽荡动,气亦奔腾,岂谓初机之道,返为害命!
未晓重玄篇内旨,
未晓重玄之旨,徒枉阴丹之功。
味於无味亦徒云。
既若无味,则何用行持?故云亦徒云也。《黄庭经》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谓死作令神泣。盖王屋真人、罗真人、狐刚子、元阳诸仙人,不可一一举备,所说阴丹皆得重玄之妙用,道体交合,神凝之法。若初学强自行持,而至中夭,与道愈失。与道愈失,与道愈彰,生自何存也?故阴丹之法,本为绝尘之事,古圣人恐真者未遂了达,且居常道,故示之阴丹之妙。其理法天象地,升阴降阳,所忌者以婬心难制,以女子交感而男子先脱其精,如此行之而疾病俱生,以运夭逝。其外晦朔弦望,风雨饥饱,喜怒劳佚,次而忌之。凡女人有经后六日,合三阳数,与女人交合者,生男;三阴数与女交合者,生女。凡一月此六日,若是须二情齐降,方获成就。自此阴阳算数,还知贫富贵贱,其理昭然矣。
玄关
无关善闭岂能开,
老子曰: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玄关者,不独称乎心也,若明善闭之法,以通玄妙,始得玄关之称。盖善闭之道,即心地之法也。
妙使灵童出得来。
灵童者,得道之称也。若契玄关之理,即达善闭之道。或出或处,得妙便法要,至乎轻安也。
已绝六尘玄路启,
六尘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法识所染,是六尘。故云玄关善闭,以求泯灭其尘妄。若志之所至,即玄之又玄也。
自兹生死不相该。
无染尘识,安系去留?心法两忘,取损同泯。栖真子云:百邪不能干其正,群动不能挠其清。故生死不该属也。
玄珠
玄珠安比世间珠?
非身外有珠,方璧之类也,故曰居易求玄珠。赋云:动为道枢,静为心荷,玉光不耀,至真不渝也。
悟者将知是命符。
若悟珠之至理,乃明生之要会,而与命符也。
不昧不明随应化,
老子云:不昧不明,玄之又玄。盖显玄珠之本体相应,其通而变者也。
动为瑕玷即萦纡。
心动即随缘逐境,乃是玄珠之瑕玷。故云动为瑕玷即萦纡,即玄珠不能莹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