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陵、神门、临 泣、束骨、太渊、太溪、太冲
- 捣艾绒的记事本
- 2022-07-12 01:47:37
【五输穴】应用我见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合计60个穴。下面记载日常运用得到的效果总结。
①在井穴之中,小肠经井穴【少泽】特别重要。 [和汉三才图] 中写述其为十井穴中之妙穴。它对于心脏病的急性发作有着十分有效的镇静作用。对治疗心绞痛、心悸亢进、心衰有效,主要用灸法。也可以降低精神兴奋度,对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减轻其神经剧烈疼痛有速效,这在临床屡屡得到证实{神经衰弱会引起身体各种不适的症状,身体痛是神经衰弱很常见的临床症状,这是由于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全身肌肉疼痛}。另外,心经的井穴【少冲】在 [和汉三才图] 中写这个作为十井穴,针之有起死回生之妙。同样地,其它所有的井穴在危急的时候都有急救之效。例如:膀胱经的井穴【至阴】是在难产时候的临床常用灸穴。 [和汉三才图] 中关于至阴写有妇人横产手先出但服药无效的时候使用此穴治之”,在右小趾尖灸三状可立即顺产。扁鹊十三鬼穴的第二穴鬼哭穴是肺经井穴【少商】。左右拇指并在一起同时灸可用于脑溢血、精神病、癫痫、小儿疳积,从这些方面来看,井穴的确可有急救的作用。扁鹊十三鬼穴中的“鬼当”是脾经的【隐白】,灸治的用法同“鬼哭”一样,主治功效也和鬼哭相同。
②荥穴之中,小肠经的【前谷】使用频率较高,对于间歇热有显著效果,可确证 [难经] 所言【荥主身热】。另外心包经的【劳宫】在极度疲劳、手心烦热时候使用有著效。
③兪穴之中,小肠经的【后溪】在肺炎等场合用在治疗【体重节痛】有良效,对风湿病也有效。其他如【大陵、神门、临 泣、束骨、太渊、太溪、太冲】这些俞穴都在关节部位,对于风湿病神经痛的场合下治疗【体重节痛】有著效,我经常用于临床。
④经穴中我善用肺经的【经渠】,它对于治疗扁桃体反应等喘咳寒热十分有效。有时心经的【灵道】也有效。
⑤在合穴之中,我喜欢用【曲池、少海、阳陵泉、足三里、曲泉】,曲池、足三里具有可引逆气下行的作用,这是临床反复验证的事实。肝经的曲泉可以治疗膀胱炎、淋病场合的尿道疼痛。心经的少海可以治疗耳鸣,这些都证实了了合穴具有使【逆气而泄】的主治。合穴是脉气进入与脏腑交汇的所在之处,在对于慢性病治疗中是非用不可的!例如:胆病用【阳陵泉】,胃病用【足三里】,大肠病用【曲池】,心病用【少海】等,这些我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特别是曲池和足三里用于慢性病,比起不用而言,用之能够取得更加好的成绩。 -张乃元编译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合计60个穴。下面记载日常运用得到的效果总结。
①在井穴之中,小肠经井穴【少泽】特别重要。 [和汉三才图] 中写述其为十井穴中之妙穴。它对于心脏病的急性发作有着十分有效的镇静作用。对治疗心绞痛、心悸亢进、心衰有效,主要用灸法。也可以降低精神兴奋度,对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减轻其神经剧烈疼痛有速效,这在临床屡屡得到证实{神经衰弱会引起身体各种不适的症状,身体痛是神经衰弱很常见的临床症状,这是由于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全身肌肉疼痛}。另外,心经的井穴【少冲】在 [和汉三才图] 中写这个作为十井穴,针之有起死回生之妙。同样地,其它所有的井穴在危急的时候都有急救之效。例如:膀胱经的井穴【至阴】是在难产时候的临床常用灸穴。 [和汉三才图] 中关于至阴写有妇人横产手先出但服药无效的时候使用此穴治之”,在右小趾尖灸三状可立即顺产。扁鹊十三鬼穴的第二穴鬼哭穴是肺经井穴【少商】。左右拇指并在一起同时灸可用于脑溢血、精神病、癫痫、小儿疳积,从这些方面来看,井穴的确可有急救的作用。扁鹊十三鬼穴中的“鬼当”是脾经的【隐白】,灸治的用法同“鬼哭”一样,主治功效也和鬼哭相同。
②荥穴之中,小肠经的【前谷】使用频率较高,对于间歇热有显著效果,可确证 [难经] 所言【荥主身热】。另外心包经的【劳宫】在极度疲劳、手心烦热时候使用有著效。
③兪穴之中,小肠经的【后溪】在肺炎等场合用在治疗【体重节痛】有良效,对风湿病也有效。其他如【大陵、神门、临 泣、束骨、太渊、太溪、太冲】这些俞穴都在关节部位,对于风湿病神经痛的场合下治疗【体重节痛】有著效,我经常用于临床。
④经穴中我善用肺经的【经渠】,它对于治疗扁桃体反应等喘咳寒热十分有效。有时心经的【灵道】也有效。
⑤在合穴之中,我喜欢用【曲池、少海、阳陵泉、足三里、曲泉】,曲池、足三里具有可引逆气下行的作用,这是临床反复验证的事实。肝经的曲泉可以治疗膀胱炎、淋病场合的尿道疼痛。心经的少海可以治疗耳鸣,这些都证实了了合穴具有使【逆气而泄】的主治。合穴是脉气进入与脏腑交汇的所在之处,在对于慢性病治疗中是非用不可的!例如:胆病用【阳陵泉】,胃病用【足三里】,大肠病用【曲池】,心病用【少海】等,这些我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特别是曲池和足三里用于慢性病,比起不用而言,用之能够取得更加好的成绩。 -张乃元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