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艾久久资讯网
首页
(当前)
头条
电影
军事
时尚
热门
社会
数码
汽车
体育
搞笑
影片
新鲜事
游戏
美食
股市
校园
美妆
婚恋
科技
健康
美女
动漫
电视剧
旅游
萌宠
育儿
读书
综艺
运动健身
音乐
设计
艺术
房产
情感
明星
宗教
家居
科普
星座
国际
舞蹈
三农
法律
辟谣
军事
历史
养生
瘦身
财经
院士:中小学教育学习死知识 使学生缺少工程师精神
观察者网
2022-05-14
0
首页
>
校园
【院士:中小学教育学习死知识 使学生缺少工程师精神】
院士称要从源头破解工科理科化
工科理科化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现象,但却是眼下制约工程教育发展的一大桎梏。
理科强调对机理的探索,最看重的是破解理论科学问题;工科强调技术应用,最看重的是与产业密切结合。
工科理科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用解决理论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教师自身所作的高水平研究无法在企业落地。更有甚者,不敢去碰触工业生产线上的设备,从前教师在织布机上教织布,如今变成了在黑板上教纺纱、织布。
工科理科化不仅存在于本科、研究生阶段,事实上,它已经渗透到了高职、中小学教育中。
高职有工科理科化的影子。高职教师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社会期待的水平,一些高职俨然变成了本科的缩小版。
中小学教育也有理科化的味道。基础教育把中小学生都圈在教室里上课,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而忽略了课外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塑造,使得他们从小缺少工程师精神。
工科理科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唯论文导向,尤其是在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
二是工科教师队伍的理科化,教师是在封闭的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与产业的需求交叉融合不够;
三是学生的实践环节变少,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增多,但高校投入生产实践的经费没有相应增加,出于生产、管理的考虑,如今的企业也更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四是工科教师研究的项目理科化,来源于企业产学研的项目少,导致人才培养理科化;
五是在教材编写中,有实践经验、产业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参与其中的比例少,教材上的设备远远落后于实际生产中的设备。
破解工科理科化,首要问题是师资要来自于一线。让工科教师大量深入企业一线,从一线中挖掘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经到企业里去推广自己研发的技术,但企业对实验室做出来的技术并不感兴趣,而是更在意行业中最关注的某个难题。沿着行业难题找答案,我的研究成果也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破除师资理科化是关键,因为有什么样的师资,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学生。破解工科理科化问题在于,很多高校明知正确路径,却难以推动实施。
制约其改革的症结在于,破五唯仍然不彻底,唯论文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工科教师沉浸在写论文的自娱自乐当中,让他们走出实验室、走向企业依然困难重重。
相较而言,高水平大学的工科教师人数多、授课任务相对不重,创造条件让他们拓展,更有可能打破在实验室里写论文的现象。此外,高水平大学培养的博士生也更有可能成为未来高校师资。因此,破除工科理科化,高水平大学应该起到带头表率作用。
企业与高校为什么融合不了,关键在于企业不清楚高校在做什么,高校也不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即便高校有新技术,企业也未必有人才能够实现转化。
目前,湖北省正在推动“科技副总”建设,这也是我曾经的建议。政府让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由政府来组织统计、发布,高校能解决相应技术需求的教师申请,在企业与高校都认为人选合适的情况下,这名教师就可以进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省里每年给这名教师一部分补贴。
高校也可以制定强制性的措施。对于工科教师而言,高校可以规定新入职教师必须在企业待一年,这一年不仅要保障他的工资,而且在他为企业解决了问题后还应获得高校的额外奖励,这更有利于体现工科人做好社会服务的价值。
高校教师普遍重视职称,这一年的企业经历还可与其职称评审挂钩,作为其向上的硬杠杠。未来,教育部若能下发相关文件规定,要求所有的工科教师必须在企业待一年及以上,各高校就能更好地落实。
博士是未来师资的储备力量,我同样鼓励工科硕士生、博士生下工厂。
我曾有一名博士,读书期间在企业待了5年,他的博士论文都在企业完成。纺纱锭子转速一两万转,纺纱接头时快速抓锭不掌握操作诀窍很容易擦伤皮,过去只有熟练的纺纱工才敢操作,而这名博士却能做到。
教师有想法、有方案,但无法做到长期待在工厂。研究生是更适合帮助技术落地的人选,而研究生随时随地的参与又会把企业的最新问题反馈给导师,反过来会促进教师进步。相比较会写论文的学生,就业时企业更看中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学生。
如何鼓励工科研究生下工厂?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突出问题导向和评价导向。
未来,高校在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验收时,可以增加一个观测点——任务是否来自于企业,是由哪几个企业提出的。学位论文优秀与否,应邀请企业总工来评价其研究的实用性。否则,面对理科化的博导、硕导,就有可能出现明明过了企业关,却因“裁判员”的思维局限,让研究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摒弃企业总工不够资格作答辩专家的狭隘观念。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把工科博导、研究生“逼”上一线,了解行业所需的问题,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可能打破工科理科化的僵局。
文 | 徐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图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返回
返回首页
上一篇
#四六级# 四六级翻译预测:故宫
下一篇
行测常识:诸子百家 公务员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