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法俞晓群本文记三部书...
- 俞晓群
- 2025-04-16 01:15:26
名人读书法
俞晓群
本文记三部书:一是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它虽然是一部摘抄之书,但选文精当,条理清楚,最让我喜爱。二是顾炎武《日知录》,它的学术地位毋庸多言,如梁启超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见到《日知录》,总会让我想起几十年前,我初涉《五行志》研究时,顾氏的许多观点,几乎成为我前行的指路明灯。三是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尤其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版本,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张明仁与《古今名人读书法》
张明仁(1918——2003),湖南常德人。字少孙,笔名慎盦、鸣人。早年随父亲张文治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后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系,1938年毕业于正风文学院。1939年任教于上海光夏中学,参编《中学生丛书》。1939年底赴安徽屯溪,任《皖报》副刊编辑。1941年回到光夏中学,此后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编著《四朝学案人名索引》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国学研究法》大华书局1937年出版,《古今名人读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记得在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我做古人“读书法”收集整理工作,记忆深刻的典籍如《朱熹读书法》《读书十六观》《张之洞读书法》《先正读书诀》等,它们内容极为丰富,对我的读书生活影响不小。不过在我制定这段阅读计划时,有一本书的出现,为我找书、读书、存书,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它就是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此书194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92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我发现并购买此书,已经是2018年第9次印刷了。一部摘抄之书,从初版到如今,时间跨度达到80余年之久,重版时繁体字转为简体字,竖排版改为横排版,文字几乎没有改动,完全保持原貌,却可以历久常新,足见编著者的学识与见识,大有超人之处。它与坊间许多打着名人旗号,滥编书、编滥书的人比较,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此书繁转简时,留下些许错字需要修改。
《古今名人读书法》例言中说,平时阅读群书,随时辑录,构成此书的基础。书中取材,起自东周孔子,终于现代。所采各家,皆略述其里字及著作。不拘古今,无分派别,共选取300余人,800余则,约10万言。我喜爱此书,重点在它的启发性与与读书路径的引导。“选编”之难,难在一个“选”字之上。前人文字多如牛毛,哪些值得流传?值得推荐?值得深入阅读呢?这实在是一门不易做好的学问。
张明仁选文有三个特点:
一是选取前人读书经验与故事,不拘门派差异,不看人物大小,不避人品优劣。有圣人如孔子、孟子,有帝王如梁元帝、唐太宗、宋高宗、康熙帝,有名臣如东方朔、董仲舒、诸葛亮,有“乱臣”如刘安、司马越、石勒,主题人物还有更多的学问家云云。
二是大量选取史学著作中的读书故事,成为本书选编的一大特色。比如孙权故事,选自《三国志·吕蒙传》裴注,孙权与吕蒙、蒋钦谈读书方法,为史上首次将读史列入“必读书目”。石勒故事,选自《晋书·石勒载记》,石勒不识字,却喜欢让别人给他诵读《汉书》,听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石勒惊呼失策,如此还能得天下么?听到张良谏止,石勒才苏了一口气。崔儦故事,选自《北史·崔儦传》,崔儦自负才学,在自家门上写着:“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入此室。”张明仁如此倚重史学选文,不但可以丰富著作的内容,开阔视野,还能够增加全书的故事性、趣味性。
三是本书附录《关于读书法之书目》,文字不多,但只言片语,皆可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尤其是这些文字完成于1940年代,后人未做改动,史料难得。其中值得注意的观点,如张明仁将“读书指南”划分为选述之书与编选之书两类。再如他提到当时记载读书法的期刊有《学生杂志》《读书月刊》《教育杂志》《文化建设》《读书生活》《读书季刊》《学校生活》等,一一注明相关文章的题目与刊载时间。
顾炎武与《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因敬仰文天祥门生王炎午,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居亭林镇,故有尊称亭林先生。顾炎武一生著述丰富,有数十种著作存世,诸如《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其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有“三大奇书”之誉。
前读钱基博《国学必读》时,我曾经关注钱氏讲述“国学书目”,在书中列出一个长长的撰著者名单,提到人物有顾炎武、曾国藩、梁启超、龚自珍、胡适、胡愈之、郑振铎、钱基博等。在顾炎武名下,钱基博写道:“明亡,不仕;周游四方,载书自随。其学主博学有耻,剑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之属,莫不穷究原委。晚益笃志六经,精研考证。遂开清代朴学之风。”钱氏界定顾炎武的学问有两个要点:一是有耻,二是博学。单说“有耻”一项,《日知录·廉耻》写道:“《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再者由于顾炎武涉猎广博,后学读其著作往往各取所需。如钱基博列必读书目,选取《日知录》中论诗文十一则,篇名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人摹仿之病、文章繁简、文人求古之病、古人集中无冗複、引古必用原文、五经中多有用韻等。而我早年读《日知录》,总体而言,最初缘于自己浅陋无识,选读篇目的本意,多出于猎奇寻趣,如:改命吉、天道远、凶礼、凶声、娶妻不娶同姓、禁自宫、恩科、直言、巧言、李太白诗误、以讳改年号、对襟衣、押字、鳏寡、罘罳、石炭等等。翻阅之后,顿感顾氏学问深厚,识见深邃。受此启发,我曾撰文《说年龄》《三年之丧的流变》。后来我研读诸史《五行志》《符瑞志》《祥瑞志》《灵征志》《灾异志》等,为此读到《日知录集释·作史不立表志》,其中有记“作史莫难乎志”“夫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矣。”如此观点使我茅塞顿开,读史有了明确的学术方向,更坚定了我研读志书的兴趣与信心。
张舜徽与《清人笔记条辨》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县人。自幼由父亲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一直走自学之路。他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余年,撰著有《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广文字蒙求》《郑学丛著》《清人笔记条辨》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舜徽集》十余卷。
《清人笔记条辨》成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舜徽序曰:“余既刊布《清人文集别录》之明年,友朋相续来书,谓清人文集之利弊得失,此书已总结之矣。如能推其法以及清人笔记,则为用益弘,相与怂思而敦促之。余时方注《说文》,未暇及此也。迁延至今,遂腧十载。顷以长夏多暇,发箧取平生涉览清人笔记时所作日札,稍加温绎,择其义之可采者,分条件系,加以考辨,亦有综述而论列之者,总名之曰《清人笔记条辨》。收书百家,釐为十卷,略依时世先後而次第之。清人笔记,本不及文集之多。余平生所寓目者,仅三百余家耳。若无别择去取,则榛芜不翦,靡所取材。”
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清人笔记条辨》初版。2001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策划人陆灏、陈子善、傅杰等将其收入“近世文化书系”。傅杰在“本书说明”中写道:“本书系作者的老成之作,在此之前,他已完成了自《广校雠略》到《说文解字约注》等一系列著作,对于校雠目录与音韵训诂问题已有通盘把握,以此来评骘清人的有关观点,所言往往是深思熟虑的定见,足资治文献学和小学的学者参考。”再者,《新世纪万有文库》版本《清人笔记条辨》附录,收录李学勤文章《读〈清人笔记条辨〉札记》,李先生说他曾反复绎读此书,它虽然只是作者“涉览清人笔记时所作日札”,“但规模宏阔,收书百家,上起顾亭林、阎若璩,下及丁国钧、刘声木,范围实涵盖清一代的学术史。”我读此书,得到引领与启发的篇目如《日知录》《钝吟杂录》《随园随笔》《簷曝杂记》《郑堂读书记》《湖楼笔谈》《东塾读书记》《无邪堂答问》等。
俞晓群
本文记三部书:一是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它虽然是一部摘抄之书,但选文精当,条理清楚,最让我喜爱。二是顾炎武《日知录》,它的学术地位毋庸多言,如梁启超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见到《日知录》,总会让我想起几十年前,我初涉《五行志》研究时,顾氏的许多观点,几乎成为我前行的指路明灯。三是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尤其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版本,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张明仁与《古今名人读书法》
张明仁(1918——2003),湖南常德人。字少孙,笔名慎盦、鸣人。早年随父亲张文治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后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系,1938年毕业于正风文学院。1939年任教于上海光夏中学,参编《中学生丛书》。1939年底赴安徽屯溪,任《皖报》副刊编辑。1941年回到光夏中学,此后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编著《四朝学案人名索引》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国学研究法》大华书局1937年出版,《古今名人读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记得在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我做古人“读书法”收集整理工作,记忆深刻的典籍如《朱熹读书法》《读书十六观》《张之洞读书法》《先正读书诀》等,它们内容极为丰富,对我的读书生活影响不小。不过在我制定这段阅读计划时,有一本书的出现,为我找书、读书、存书,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它就是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此书194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92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我发现并购买此书,已经是2018年第9次印刷了。一部摘抄之书,从初版到如今,时间跨度达到80余年之久,重版时繁体字转为简体字,竖排版改为横排版,文字几乎没有改动,完全保持原貌,却可以历久常新,足见编著者的学识与见识,大有超人之处。它与坊间许多打着名人旗号,滥编书、编滥书的人比较,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此书繁转简时,留下些许错字需要修改。
《古今名人读书法》例言中说,平时阅读群书,随时辑录,构成此书的基础。书中取材,起自东周孔子,终于现代。所采各家,皆略述其里字及著作。不拘古今,无分派别,共选取300余人,800余则,约10万言。我喜爱此书,重点在它的启发性与与读书路径的引导。“选编”之难,难在一个“选”字之上。前人文字多如牛毛,哪些值得流传?值得推荐?值得深入阅读呢?这实在是一门不易做好的学问。
张明仁选文有三个特点:
一是选取前人读书经验与故事,不拘门派差异,不看人物大小,不避人品优劣。有圣人如孔子、孟子,有帝王如梁元帝、唐太宗、宋高宗、康熙帝,有名臣如东方朔、董仲舒、诸葛亮,有“乱臣”如刘安、司马越、石勒,主题人物还有更多的学问家云云。
二是大量选取史学著作中的读书故事,成为本书选编的一大特色。比如孙权故事,选自《三国志·吕蒙传》裴注,孙权与吕蒙、蒋钦谈读书方法,为史上首次将读史列入“必读书目”。石勒故事,选自《晋书·石勒载记》,石勒不识字,却喜欢让别人给他诵读《汉书》,听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石勒惊呼失策,如此还能得天下么?听到张良谏止,石勒才苏了一口气。崔儦故事,选自《北史·崔儦传》,崔儦自负才学,在自家门上写着:“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入此室。”张明仁如此倚重史学选文,不但可以丰富著作的内容,开阔视野,还能够增加全书的故事性、趣味性。
三是本书附录《关于读书法之书目》,文字不多,但只言片语,皆可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尤其是这些文字完成于1940年代,后人未做改动,史料难得。其中值得注意的观点,如张明仁将“读书指南”划分为选述之书与编选之书两类。再如他提到当时记载读书法的期刊有《学生杂志》《读书月刊》《教育杂志》《文化建设》《读书生活》《读书季刊》《学校生活》等,一一注明相关文章的题目与刊载时间。
顾炎武与《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因敬仰文天祥门生王炎午,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居亭林镇,故有尊称亭林先生。顾炎武一生著述丰富,有数十种著作存世,诸如《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其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有“三大奇书”之誉。
前读钱基博《国学必读》时,我曾经关注钱氏讲述“国学书目”,在书中列出一个长长的撰著者名单,提到人物有顾炎武、曾国藩、梁启超、龚自珍、胡适、胡愈之、郑振铎、钱基博等。在顾炎武名下,钱基博写道:“明亡,不仕;周游四方,载书自随。其学主博学有耻,剑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之属,莫不穷究原委。晚益笃志六经,精研考证。遂开清代朴学之风。”钱氏界定顾炎武的学问有两个要点:一是有耻,二是博学。单说“有耻”一项,《日知录·廉耻》写道:“《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再者由于顾炎武涉猎广博,后学读其著作往往各取所需。如钱基博列必读书目,选取《日知录》中论诗文十一则,篇名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人摹仿之病、文章繁简、文人求古之病、古人集中无冗複、引古必用原文、五经中多有用韻等。而我早年读《日知录》,总体而言,最初缘于自己浅陋无识,选读篇目的本意,多出于猎奇寻趣,如:改命吉、天道远、凶礼、凶声、娶妻不娶同姓、禁自宫、恩科、直言、巧言、李太白诗误、以讳改年号、对襟衣、押字、鳏寡、罘罳、石炭等等。翻阅之后,顿感顾氏学问深厚,识见深邃。受此启发,我曾撰文《说年龄》《三年之丧的流变》。后来我研读诸史《五行志》《符瑞志》《祥瑞志》《灵征志》《灾异志》等,为此读到《日知录集释·作史不立表志》,其中有记“作史莫难乎志”“夫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矣。”如此观点使我茅塞顿开,读史有了明确的学术方向,更坚定了我研读志书的兴趣与信心。
张舜徽与《清人笔记条辨》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县人。自幼由父亲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一直走自学之路。他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余年,撰著有《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广文字蒙求》《郑学丛著》《清人笔记条辨》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舜徽集》十余卷。
《清人笔记条辨》成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舜徽序曰:“余既刊布《清人文集别录》之明年,友朋相续来书,谓清人文集之利弊得失,此书已总结之矣。如能推其法以及清人笔记,则为用益弘,相与怂思而敦促之。余时方注《说文》,未暇及此也。迁延至今,遂腧十载。顷以长夏多暇,发箧取平生涉览清人笔记时所作日札,稍加温绎,择其义之可采者,分条件系,加以考辨,亦有综述而论列之者,总名之曰《清人笔记条辨》。收书百家,釐为十卷,略依时世先後而次第之。清人笔记,本不及文集之多。余平生所寓目者,仅三百余家耳。若无别择去取,则榛芜不翦,靡所取材。”
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清人笔记条辨》初版。2001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策划人陆灏、陈子善、傅杰等将其收入“近世文化书系”。傅杰在“本书说明”中写道:“本书系作者的老成之作,在此之前,他已完成了自《广校雠略》到《说文解字约注》等一系列著作,对于校雠目录与音韵训诂问题已有通盘把握,以此来评骘清人的有关观点,所言往往是深思熟虑的定见,足资治文献学和小学的学者参考。”再者,《新世纪万有文库》版本《清人笔记条辨》附录,收录李学勤文章《读〈清人笔记条辨〉札记》,李先生说他曾反复绎读此书,它虽然只是作者“涉览清人笔记时所作日札”,“但规模宏阔,收书百家,上起顾亭林、阎若璩,下及丁国钧、刘声木,范围实涵盖清一代的学术史。”我读此书,得到引领与启发的篇目如《日知录》《钝吟杂录》《随园随笔》《簷曝杂记》《郑堂读书记》《湖楼笔谈》《东塾读书记》《无邪堂答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