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

  • -阳新-
  • 2024-12-10 20:06:11
【线条的哲学】

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友经常提到“穿线”,这是一个雕刻步骤,这个“线”就是指构成雕塑的重要轮廓线。

从粗到细,在每一遍深入雕刻之前,首先要刻出一道主要的线来,比如眉毛、眼睛线等,这是框架,此后再逐步往外延伸,所有的形体处理都是以这些“主线”为基准。这是一套习以为常的处理经验,但是古已有之。

震旦博物馆有一件半成品的背屏造像,年代约为北魏晚期-东魏,其中右胁侍菩萨的鼻子、眉弓上就有这种轮廓线(如图1),这就是所谓的穿线,师傅刚穿完线还没来得及往下延展,就停工了,正好保留了一个鲜活的古代工序样本。

之所以讲这个细节,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雕塑的重要特点,即-线性。

《法苑殊林》有提到东晋时期的名家戴逵的塑像:“核准度于毫芒,审光色于浓淡,其和墨点彩,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踰也....凡在瞻仰,有若亲至。”

所谓“核准度于毫芒”其实就是指雕塑所呈现出的“线”,这一根线的起承转合才是中国雕塑的核心,它们遵循于绘画的线性美学,通过线条布局营造出虚实关系,来构建整个雕塑大厦,这是线条的哲学。

例如中国的浮雕,整体风格就像剪纸一样,看似呆板、生硬,实则是一种符号式的处理风格,建立在线性基础上,它通过运用线条与周围产生交互融合,实现一种抽象的“气”的美学,而不是表现具体的空气,这种做法自汉代以来就十分成熟,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希腊写实性的浮雕有具体的空间意图,工匠一开始就把石面当作空气,营造出远近虚实感,人物也遵循透视法则,这是两者的区别。所以对于中国雕塑,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最终打动你的一定是基于线条的极致运用,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准确的体积感。一直到今天,我们现代人雕刻的财神像、关公像、孔子像、狮子以及诸多有传统观念的雕塑都在延续这一套线性的造型语言。

—————
1:震旦博物馆藏北魏晚期/东魏造像
2:浮雕的处理方式对照
3: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胁侍菩萨像,雕刻痕迹
4:山东博物馆藏北魏晚期飞天
5、6:青州龙兴寺造像,北齐佛像背面
7、8:曲阳清化寺大佛的旧照与现在
9:青州龙兴寺造像的菩萨裙子
10:青州龙兴寺造像,北齐“曹衣出水”线条局部
11:济南四门塔四方佛的局部线条
12:碑林博物馆藏北魏晚期道教造像碑
【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线条的哲学】我认识的传统工匠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