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科梅蒂 《无尽的巴黎》...
- 糊糊馆长
- 2024-11-06 23:56:32
贾科梅蒂 《无尽的巴黎》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最后出的一本遗作,名为《无尽的巴黎》(Paris sans fin)。包含150幅石版画,以书页形式装帧,配米色布艺封套。
源自他和出版人Tériade一同走出左岸咖啡店时,灵光一闪,感叹:“啊!巴黎……永无止境的巴黎!”可惜贾科梅蒂生前没见到成书的样子,去世后发表,时为1969年。
这些平日速写,至情至性,看似凌乱的轻松,笔笔画画地渡过,只是存在着,没有现实影响,艺术表达,历史作用,只意味着“在这,我曾活过,写过,画过。”
本雅明曾用游荡者、流浪汉、拾荒者、诗人、大众、商品、林荫大道、拱廊街……隐喻了他眼中的巴黎,那是一片物欲丰盛笼罩下的精神废墟。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谈到波德莱尔和法国社会、巴黎城市之间的关系,他捕捉到了一个重要身份“游荡者”。
无论是19世纪的“游荡者”(flaneur),“漫游者”(Robinsonner),或是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情境主义者(Situationniste)、路上观察者,他们都是在城市中漂泊、沉溺于思想的人。
他们面对的是现代性的速朽、易逝与新奇带来的无根与茫然,作为个体,他们能做的是踟蹰流连于都市,穿破裹缚世界的物质与景观的迷雾,在历史的多层地表下捡拾时空的碎片,找寻被凝固的时间价值。
大卫·哈维在《巴黎城记》中说到“在剧烈变化的过程中,不管是观察城市还是描述城市,都是可怕的挑战……现有的城市理论,通常看起来面向太单一也太僵硬,完全无法表现出都市经验的丰富与多样”。
当他书写巴黎,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杜米埃的日常生活与讽刺画中嗅到“巴黎既有秩序中潜在的紧张”,他察觉福楼拜和波德莱尔“在隐约中仰赖巴尔扎克所构筑的视野”,发现这一切预示着巴黎即将掀开现代性面纱。
正如贾科梅蒂笔下 《无尽的巴黎》。
法国·巴黎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最后出的一本遗作,名为《无尽的巴黎》(Paris sans fin)。包含150幅石版画,以书页形式装帧,配米色布艺封套。
源自他和出版人Tériade一同走出左岸咖啡店时,灵光一闪,感叹:“啊!巴黎……永无止境的巴黎!”可惜贾科梅蒂生前没见到成书的样子,去世后发表,时为1969年。
这些平日速写,至情至性,看似凌乱的轻松,笔笔画画地渡过,只是存在着,没有现实影响,艺术表达,历史作用,只意味着“在这,我曾活过,写过,画过。”
本雅明曾用游荡者、流浪汉、拾荒者、诗人、大众、商品、林荫大道、拱廊街……隐喻了他眼中的巴黎,那是一片物欲丰盛笼罩下的精神废墟。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谈到波德莱尔和法国社会、巴黎城市之间的关系,他捕捉到了一个重要身份“游荡者”。
无论是19世纪的“游荡者”(flaneur),“漫游者”(Robinsonner),或是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情境主义者(Situationniste)、路上观察者,他们都是在城市中漂泊、沉溺于思想的人。
他们面对的是现代性的速朽、易逝与新奇带来的无根与茫然,作为个体,他们能做的是踟蹰流连于都市,穿破裹缚世界的物质与景观的迷雾,在历史的多层地表下捡拾时空的碎片,找寻被凝固的时间价值。
大卫·哈维在《巴黎城记》中说到“在剧烈变化的过程中,不管是观察城市还是描述城市,都是可怕的挑战……现有的城市理论,通常看起来面向太单一也太僵硬,完全无法表现出都市经验的丰富与多样”。
当他书写巴黎,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杜米埃的日常生活与讽刺画中嗅到“巴黎既有秩序中潜在的紧张”,他察觉福楼拜和波德莱尔“在隐约中仰赖巴尔扎克所构筑的视野”,发现这一切预示着巴黎即将掀开现代性面纱。
正如贾科梅蒂笔下 《无尽的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