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物# 北京地区出土的汉代织绣P1...
- 馒头_控
- 2023-01-10 15:07:48
大汉风物 北京地区出土的汉代织绣
P1 漆纱冠残片,西汉
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现藏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这是一种丝织编结的手工艺品。据显微切片观察,漆膜中包埋着的织物组织,为纂组结构。这种织物,两汉时称之为“漆纚”,以后又称作“漆纱”,相沿约六、七个世纪,一直是制冠的高级材料。其组织是最基本的组带形式(亦称纂组结构),与平纹织物截然不同。
P2 组带,西汉
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现藏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长5厘米,宽1.2厘米,与漆纱冠同时出土,为冠上的附属物组缨,即冠的带子。过去虽有出土,但用途不明,及至冠组出土始确定其定名和用途。
P3 绛紫绢地刺绣片,西汉
长37厘米,宽59厘米,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现藏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绣绢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6×28根,绢厚0.018厘米,织造结实。刺绣花纹是典型的汉代藤本植物图案。单位纹样由1条反S形为主干,两端再饰以蓓蕾和花穗构成。单位花纹的外廓略作菱形,约高4.7厘米,宽22厘米,按菱形格排列组成面饰。绣工精致,在绢地上先以墨线绘出底稿,然后全部采用锁法绣成。
P4 老山汉墓刺绣片,西汉
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出土。长约240厘米,宽约50厘米,为目前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一片西汉刺绣片。
汉代妖异志纸上探墓
P1 漆纱冠残片,西汉
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现藏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这是一种丝织编结的手工艺品。据显微切片观察,漆膜中包埋着的织物组织,为纂组结构。这种织物,两汉时称之为“漆纚”,以后又称作“漆纱”,相沿约六、七个世纪,一直是制冠的高级材料。其组织是最基本的组带形式(亦称纂组结构),与平纹织物截然不同。
P2 组带,西汉
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现藏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长5厘米,宽1.2厘米,与漆纱冠同时出土,为冠上的附属物组缨,即冠的带子。过去虽有出土,但用途不明,及至冠组出土始确定其定名和用途。
P3 绛紫绢地刺绣片,西汉
长37厘米,宽59厘米,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现藏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绣绢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6×28根,绢厚0.018厘米,织造结实。刺绣花纹是典型的汉代藤本植物图案。单位纹样由1条反S形为主干,两端再饰以蓓蕾和花穗构成。单位花纹的外廓略作菱形,约高4.7厘米,宽22厘米,按菱形格排列组成面饰。绣工精致,在绢地上先以墨线绘出底稿,然后全部采用锁法绣成。
P4 老山汉墓刺绣片,西汉
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出土。长约240厘米,宽约50厘米,为目前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一片西汉刺绣片。
汉代妖异志纸上探墓